呂布 太史慈 龐德誰才是三國真正的神射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呂布 太史慈 龐德誰才是三國真正的神射手

說起三國時代的第一神射手,大家都會想到黃忠、趙雲。但那是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描寫,史書中卻無記載。根據陳壽《三國誌》等史料,誰是真正的「神射手」呢?三國歷史上誰才是真正的神射手:是呂布是太史慈還是龐德?

一、呂布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漢末群雄之一,曾任奮威將軍、左將軍,進封溫侯。《三國誌·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曰:「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意指呂布騎射技藝嫻熟,體力超過常人。古時被譽為「飛將」的還有西漢一代著名將領李廣,同樣以射術聞名於世。《英雄記》也稱呂布「有武勇,善騎射」。劉備屯駐小沛時,袁術曾遣大將紀靈率三萬步騎兵攻擊。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便帶了一千步兵、二百騎兵馳援。紀靈聽說呂布到來,就收兵不敢進攻。呂布在小沛西南一里的地方安營,請紀靈等人一起宴飲。他對紀靈說:「玄德是我的兄弟,被你們圍困,所以前來營救。我生性不喜撮合別人攻鬥,只願消解攻鬥。」緊接著,呂布令候門官在大營門邊舉起一隻戟,對大家說:「諸位看我射戟旁的小支,如果一箭射中,諸位就應撤軍離去;如果射不中,你們就留下決鬥。」

    真是藝高人膽大,「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三國誌·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後漢書·呂布傳》的記載還大體相同,「布屯沛城外,遣人招備,並請靈等與共饗飲。布謂靈曰:『玄德,布弟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但喜解斗耳。』乃令軍候植戟於營門,布彎弓顧曰:「諸君觀布謝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鬥。」布即一發,正中戟支。」呂布此番展示,其實毫無退路,倘若一箭射偏,則影響一世英名。毫無疑問,他對射術頗有把握,自恃十拿九穩,方纔如此設局。而他的功夫也絕對能讓「諸將皆驚」,令三萬大軍頃刻退去。

二、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官至建昌都尉。《三國誌·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曰,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虛發」。他曾跟隨孫策討伐麻、保二屯的叛軍,有個叛匪在軍營裡叫罵,手托著樓台的橫樑。「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三國誌·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一般而言,從射處到樓台應有相當的距離,太史慈能將叛匪的手射釘在橫樑之上,真好比百步穿楊。早在黃巾軍進犯都昌時,太史慈奉母命為救北海相孔融,請纓突圍請救兵。孔融說:「現在賊寇的包圍非常嚴密,大家都說出不去,你的志氣雖雄壯,實際恐怕很難吧?」由於太史慈的堅持,孔融方才同意。於是太史慈整治行裝,等天一亮,就帶上弓囊箭袋上馬,讓兩騎兵各拿一個靶子緊隨其後,打開城門徑直衝出。城外敵軍又驚又怕,兵馬交錯而出。太史慈打馬來到城牆下的塹壕裡,樹起騎兵帶的靶子,射完後便入城門。「明晨復如此,圍下人或起或臥。慈復植的,射之畢,復入門。明晨復出如此,無復起者,於是下鞭馬直突圍中馳去。比賊覺知,慈行已過,又射殺數人,皆應弦而倒,故無敢追者。(《三國誌·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可見,太史慈慣於用箭,既藉以設局惑人,又賴以彎弓殺敵,確實是一位天才射手。

三、龐德

龐德字公明,南安狟道人。為馬超舊將,後降曹魏,官至立義將軍、關門亭侯,謚壯侯。建安二十四年,龐德輔助曹仁屯駐樊縣以抗關羽。據《三國誌·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所載:「德常曰:『我受國恩,義在效死。我欲身自擊羽。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後親與羽交戰,射羽中額。」像黃忠射關羽、張飛射馬超、姜維射郭淮等,都是小說中的情節。龐德射關羽,則是三國著名將領之間使用弓箭交鋒的惟一歷史記載。後來因連降大雨、漢水暴漲,「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虛發。將軍董衡、部曲將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斬之。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羽攻益急,矢盡,短兵接戰。(《三國誌·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箭不虛發,充分說明龐德的射術。從天剛亮力戰到日過午,直至軍中箭矢用盡,也表明對方對龐德精準箭術的忌憚。

當然,三國史料還提及他人善射,如稱董卓「雙帶兩鞬,左右馳射(《三國誌·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即能夠攜帶雙弓,在飛馳的馬背上左右發射。但因沒有具體史實作支撐,便不予入選。綜合分析,呂布轅門射戟最難,畢竟放言在先,須確保「射戟小支」,絕對是鋌而走險。雖然不在生死搏殺的戰場,但面對眾目睽睽的諸將,心理壓力其實更大,畢竟容不得閃失,否則必為人恥笑。太史慈射敵樓台,尤其是將敵手釘在橫樑上,非常人可比。但按當時情形,擊中叛匪額頭、面頰等任何要害部位均屬成功,所以迴旋餘地比轅門射戟稍大一些。龐德射中關羽額頭,顯出非凡功力,而面對蜀軍合圍,箭無虛發則屬難得,但難度係數應低於呂布射戟、太史慈射手。因此,呂布可謂三國第一神射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