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備和諸葛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打仗為什麼總是敗多勝少?諸葛亮是實力不行嗎?
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湧現出很多智謀超群的俊才。但是要說誰的智慧能夠獨佔鰲頭,恐怕人們最先想到了便是大名鼎鼎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尤其在《三國演義》的描述中,諸葛亮更是知天文,曉地理,上馬可帶兵打仗,下馬可治理國家。不僅如此,哪怕是在外交,文學,書法,發明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
可是有一個現象卻令人感到費解,諸葛亮雖然通過自己的能力幫助劉備打過很多勝仗,建立了蜀漢政權。可是自從劉備白帝城病逝,諸葛亮執掌蜀漢軍政大權開始,蜀國的大軍彷彿失去了往日了雄風。諸葛亮六出祁山,敗多勝少,愣是落得無功而返的局面。很多人感到不解,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小編覺得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有四:
一,夷陵之戰,根基受損
「夷陵之戰」是決定蜀國走向的一場戰役,勝則吞併東吳,與曹魏南北對峙,一統天下近在眼前;敗則繼續維持三分天下的格局,互相制衡,劉備有生之年再無機會一統九州。最終這場戰役劉備失敗了,並且敗得很慘,蜀漢多年的精銳力量,大量的軍用物資毀於一旦,成為了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割據政權。雖然後來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但是蜀漢的綜合國力再也難以恢復到往日的巔峰。
尤其是夷陵之戰損失的大量精銳士兵,能征善戰的大將,以至於諸葛亮北伐之際麾下並沒有多少卓越將領。而曹魏方雖然失去了雄才大略的曹操,很多能征善戰的大將也相繼老去,可是曹魏的繼承並沒有出現斷層,年輕的將領如雨後春筍。因此,在綜合力量上蜀漢便落入了下乘,諸葛亮首先便輸在了起跑線上。
二,事必躬行,過於謹慎
論智慧,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獨佔鰲頭;論謀略,也是當世少有,可是他的性格卻令他無法成為一個卓越的統帥。縱觀古今,很多流芳百世的歷史著名將領都是一群愛冒險的瘋子,項羽敢破釜沉舟,韓信敢背水迎敵。可是諸葛亮的性格卻過於謹慎,行軍打仗總是以安全為主,循循漸進。雖然這種做法不至於迎來大敗,可是也賦予了對手反應的時間。因此曹魏的指揮官司馬懿總能將防線打造的猶如鐵桶一般,縱使諸葛亮智多如妖,也無法取得建設性的勝利。
其次,諸葛亮事必躬行的性格也成為了北伐之戰的妨礙,以至於總是敗多勝少的局面。行軍打仗未知的因素很多,諸葛亮縱然智謀超群也不能對整場戰役瞭如指掌。並且,戰役並不是一個人的舞台,蜀漢想取得勝利需要的每一位將軍都有自己的戰略目光。可是由於諸葛亮的原因,很多將軍的戰略見解都難以登上舞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便是最大的遺憾。因此,蜀漢在諸葛亮手中雖然沒有重大的失敗,但是小敗卻總是不斷。
三,戰線過長,糧草不足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古來征戰,糧草一直是行軍打仗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往往,一場戰役的勝敗,糧草便起到了決定性的因素,赫赫有名的「官渡之戰」,袁紹便是因為糧草被曹操燒燬,最終才落得兵敗如山倒的悲慘結局。益州雖然有「天府之稱」,但是由於劉備的一場失敗,蜀漢損失了很多年輕的士兵,而諸葛亮北伐又需要大量的兵力,因此能夠在後方務農的年輕人少之又少,所以糧草也成為了牽絆諸葛亮北伐的重要原因。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屯田務農便沒有足夠的兵力支持正面戰場,可是投入大量的兵力進行北伐,益州的農業便會被荒廢。所以諸葛亮在北伐之戰中前期雖然總能勢如破竹,可是戰線拉長以後卻總是陷入缺糧的窘境,最終只能落得無功而返,敗退漢中的無可奈何之局。這並不是說諸葛亮個人能力卓越,實在是蜀漢只有一州之地,人口不足百萬,確實難以支持諸葛亮進行北伐。
四,大勢所趨,天命難違
有一句俗語叫做:「這都是命」。三國後期,隨著劉備的失敗,蜀漢其實已經失去了逐鹿天下的資格。而困守江東的東吳政權,由於地理原因難以組建稱霸天下的野戰大軍,因此只能自保難成大業。縱觀天下大勢,當時一統天下的趨勢已經落入了曹魏手中,諸葛亮進行北伐,可以說是以卵擊石,逆天而行。
並且,諸葛亮的命的確不好,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策反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隱隱中有了吞併雍涼的曙光,可是卻因街亭失守,無可奈何退兵;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好不容易包圍了司馬懿的大軍,卻又因李嚴運糧不力再次無功而返;好不容易將司馬懿逼入絕境,卻又因一場大雨令對方死裡逃生,最終諸葛亮也只能歎息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綜上所述,便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數次北伐卻敗多勝少的幾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