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孫權求和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劉備稱帝之前,曹丕已經代漢稱帝了,建立了魏國。劉備稱帝后,不去討伐曹丕,而是執意要去討伐孫權,可見其為關羽報仇心切。
孫權害怕了,於是立即向劉備求和,可是劉備沒答應。這是第一次。
《三國誌·先主傳》載: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意思就是說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以給關羽報仇為名,發兵征討東吳。此時張飛又恰巧被部下所殺,劉備損失一臂。孫權派使者前去求和,劉備十分生氣,沒同意。東吳大將陸遜、李異、劉阿等屯兵秭歸,被蜀將吳班、馮習等擊敗,隨後蜀軍佔領了秭歸,派遣馬良前去聯合武陵五溪蠻夷,共同作戰。
接著我們再來看第二次。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
公元222年,劉備派黃權率領江北水軍從水路進發,自己則親率陸軍從陸路進發。同年七月,被東吳大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等戰死。劉備退守永安。孫權聽說劉備駐紮在白帝城,非常害怕,於是又派遣使者去求和,這回劉備同意了,同時派太中大夫宗瑋前去吳國,以示交好。
前後相差還不到一年時間,對於孫權的兩次求和,劉備為何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態度呢?
其實很好理解。
孫權第一次求和時,劉備正在氣頭上,再加上此時劉備的兵馬齊備,風頭正勝,有絕對的信心能夠打敗東吳。所以劉備沒同意,他認為打敗孫權不但可以為關羽報仇,同時還可以重新奪回荊州要地,以保證諸葛亮為其制定的「隆中對」。
至於孫權的第二次求和,劉備剛經歷了夷陵之站的失敗,兵馬損失殆盡,元氣大傷。他意識到東吳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而且將士們的士氣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隨時都有被東吳全殲的危險。此時劉備的底氣早就徹底被打沒了,剛好見到孫權來求和,於是給自己找了個台階。
正所謂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此時如果不答應孫權的求和,再度交戰的話,隨時都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還不如忍一下算了。好漢不吃眼前虧,劉備不傻。
可惜的是就在答應了孫權求和沒多久後,劉備就在白帝城病死了,終年63歲。一代梟雄,就此隕落,著實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