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孫權選繼承人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縱觀整個三國時期,孫權是數一數二的優秀帝王。他年僅十八歲就繼承大統,掌管整個江東, 他一生功績卓越,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他參與兩次,並且都取得了勝利,為吳國的江山奠定了基礎,也促使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就連曹操都曾經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是真的優秀。
但是,這麼一位英明的帝王,在他晚年的時候,在選「繼承人」的問題上卻遲遲不能決斷,從而造成吳國江山動盪,這是為什麼呢?
江東的士族
孫權作為吳國的統帥,地位非比尋常。但在當時江東的上流社會,孫權一家並沒有什麼基礎,因為孫家本來就不是江東人。
孫權的祖籍在吳郡富春,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孫堅還只是下邳縣丞,這樣的出身在當時是很低的,不要說貴族,連中層階級都夠不上。
那當時的上流社會是哪些人呢?當然非士族莫屬,具體來說就是虞魏顧陸四大家族,根本沒孫家什麼事,即便是放在吳郡,排名靠前的是顧陸朱張,孫家也同樣排不上號。
不過孫權的父親孫堅有能力,他戎馬一生,終於靠著自己的努力擠入上層社會,否則,孫權不要說當帝王,就是想要過的舒服一點都很困難。
孫堅靠著傳國玉璽從袁術那裡借兵之後,下到江東拓展勢力,這對江東的士族名門來說,是對他們的一種侵略,可沒有辦法,孫家實力強,有兵有刀,所以士族們只能妥協,雙方和平共處,不過關係卻很微妙。
雙方的矛盾
孫權是一個英明並且有野心的君主,他的目標絕不是江東這一畝三分地,他想要的是北伐曹操,還有西邊的劉備,他的目標是要剷除他們,然後一統天下,開創一個真正的大帝國。
可是江東的這些老士族不這麼想,他們才沒有這樣的野心,在他們看來,只要保住江東平安無事,那就萬事大吉。所以從這裡看,孫權和江東這些士族本來就不是一條路。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雙方想要的既得利益得不到滿足,那麼他們之間的矛盾就是無法調和的,即便你再怎麼小心翼翼,也終有破解的那一刻。
孫權和江東士族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從孫策開始就一直沒有斷過。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爆發,這個時候,孫策想藉著這個機會偷襲曹操,江東的士族立刻就坐不住了。因為偷襲曹操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對他們來說只需要保住江東的利益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去浪費這些資源,可是孫策卻堅持自己心中的想法,他和孫權一樣,都是想要逐鹿中原,於是孫策就遭到了暗殺。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這時候孫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自然也沒有也沒有精力北伐,於是孫權和江東士族,又開始了短暫的和平。
直到公元208年的時候,曹操開始向江東發動戰爭,這時候,江東的士族站了出來,他們紛紛勸說孫權投降曹操,這使得孫權和江東士族的矛盾再一次被激發,因為孫權不會願意投降。
可是士族們強烈支持投降,他們的勢力很大,這逼的孫權很難做出決定來,也幸好有周瑜堅定不移的支持著孫權,後來魯肅又把諸葛亮帶到了江東,商量吳蜀聯盟的事情,所以江東士族們才放棄了抵抗,也正因為如此,孫權領導的吳國才有赤壁的輝煌。
從這之後,孫權和江東士族的矛盾就一直不曾隔斷。孫權因為上了公孫淵當,想要出兵找回面子,都被江東的士族阻止,就連後來的夷陵之戰,陸遜將劉備打的落荒而逃之後,他們也沒有主動出擊,放棄了一舉進攻蜀國的機會。這也是江東士族導致的結果,如果不是因為夷陵之戰非戰不可,江東士族可能都不會打。
經過多年矛盾的累積,孫權的心中憋了一口氣,不過沒有辦法,士族的勢力很大,孫權還不能動他們。
諸葛亮死後,三國之間進入了對峙的和平時期,這時的孫權也騰出手來,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根基逐漸穩固了下來,於是,孫權有了和江東士族鬥爭的想法。
南魯黨爭
公元241年,太子孫登不幸死了,這個時候孫權覺得機會來了,於是他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不過當時孫權最喜歡的是四子孫霸,於是孫權將孫霸封為魯王。
有意思的是,孫霸名義上是魯王,可權力比真正的王要大的多,他和太子一樣,都住在宮裡,並且孫權給了他和太子一模一樣的待遇,在當時候被稱為「兩宮」。如此一來,時間長了,所有人有了一些猜測和想法。
孫霸覺得自己的父親寵愛他,給自己這麼好的待遇,肯定是有心要立我為太子。而江東的那些士族呢,同樣也這樣想,於是他們有些丈二摸不著頭腦,為了保證以後自己家族的利益,於是他們兩邊討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國的臣子們被順利的分成了兩派,一方支持太子,權力比較大的朝臣有張休,顧譚,丞相陸遜等。另一方支持魯王,主要有驃騎將軍步騭、大司馬全琮等。
他們雙方的勢力都差不多,彼此之間爭鬥個不停,基本上將所有江東的士族都捲了進來,而孫權就像渾然不知一樣,但是嘴角卻露出了冷笑,這些彼此依靠的士族大家終於被分裂,開始互相爭鬥起來了,這就是他想看到的結果。
爭鬥的結果自然是兩敗俱傷。首先是魯王這一邊的全琮揭露顧承芍陂之戰與他人串通,結果顧承下獄,顧譚也被株連。孫權心裡樂開了花,但還是一本正經的審問顧譚,顧譚慌亂之下對孫權說:「陛下,都是讒言啊!」於是顧譚又被指責,說對皇帝不敬,最後,顧譚,顧承都被流放。
接著,魯王黨的人又說張休也是同謀,於是張休也被流放走了。這個時候陸遜坐不住了,於是站出來給太子說話,沒想到被孫權罵了一通,這陸遜也是經不住打擊,因此患上了病,不久就死了。
像這樣的爭奪,整個吳國上下不知道發生了多少,最終,江東士族被折騰的差不多了,公元250年,孫權廢了太子孫和,同時將支持太子的江東士族來了個大清理。接著,被他寵愛的魯王也被他殺掉,將支持魯王的勢力也清理了一遍。
就這樣,孫權用自己的兩個兒子作為代價,將江東的士族狠狠地打擊了一遍,這一場戰鬥,以孫權的勝利而告終。可是吳國也因此而元氣大傷,朝中只剩下一些寒門子弟和外來人士。
公元252年,孫權去世了,在死之前,他了結了自己的心願,所以他走的是很安詳的。
後來有人說孫權晚年昏庸,讓黨爭將整個朝廷給弄的烏七八糟,殊不知這是孫權故意為之,故意以此來掃平江東士族對自己的掣肘。
結語
江東士族沒落之後,接下來孫權的子弟,東吳的帝王們再也不用被人掣肘,權力被徹底的集中了起來,整個江東才真正由孫家的人說了算數了。
所以說,孫權這位精明強幹的帝王,即便是在他最後的人生當中,他也在努力用盡自己的力氣,為後來的兒女們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