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改正題主的一個錯誤,孫權駕崩後並沒有傳位給孫皓!而是傳位給了小兒子孫亮,孫皓是東吳最後一任皇帝,孫權的孫子。
子承父業和兄終弟及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君主繼承方式中最常見的兩種,其中孫策傳位給孫權便是兄終弟及。
當年孫策死時,江東還不穩固,再加上其兒子孫紹年齡太小(雖然孫紹的具體生卒年不清楚,但毫無疑問的是孫策死時,孫紹還只是個小孩),所以為保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東基業穩固長久,孫策只能傳位給弟弟孫權,孫權治國之才比自己更出色,所以把江東交給孫權,孫策也放心。
據記載孫策臨終前曾對部下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輔佐好孫權,並對孫權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可見孫策對孫權的讚賞與期望之情已然超乎所有,再加上沒有任何記載或者傳聞表明孫策希望孫權日後把權位再傳回自己的兒子孫紹手中。
所以孫策傳位孫權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的,不帶有任何附帶條件的,毫無顧慮的傳給孫權。
而孫權即位後,也確實不負眾望,登基建國,開創了江東的盛世繁華,那麼按照歷史的正常發展,在江東大局已定,自己的孩子又都已成年,有能力繼承大統的情況下,孫策又怎會把帝位讓給外人(相比於親生兒子,侄子確實是外人)?而且自己的兒子中更不乏才能很出眾的,有兒子不傳而傳位給侄子,可能嗎?
再有就是,孫權稱帝后,追封了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但只追封了孫策為長沙桓王!要知道孫權接手的江東基業基本是孫策打下來的,孫策才是東吳政權的實際奠基人,而且孫策傳位給的孫權,於情於理孫策都應該被追封為帝。
而孫權沒有追封孫策為帝也向天下表明了一個態度,那就是不會將帝位傳給孫策這一脈,如果追封孫策為帝,那麼孫策的後代也有了繼承大統的名分,這樣就難保日後不會引起江東內亂。
所以不管是於公還是於私,孫權都不會傳位給孫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