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和三國網小編一起走進瞭解劉禪的故事。
蜀魏兩國對峙,蜀亡國時全國「帶甲將士十萬二千」,而曹魏可調動38萬大軍三路攻蜀,雙方兵力差距顯而易見,而且,司馬懿出山以來,意圖通過打消耗戰,拖垮偏居一隅的蜀漢。故諸葛亮多次北伐卻無功而返,此後,蜀漢的防禦,沿襲了魏延的「錯守諸圍」,使得曹魏數萬大軍勞而無功。但是,在繼承諸葛亮遺志、企圖恢復中原的姜維看來,如果雙方兵力的對比懸殊,就應該把力量盡量集中到一次殊死的戰鬥中去。於是,他改變魏延這種單純強調防守的戰術,為了實現攻與守,加大反擊力度,提出了「斂兵聚谷」戰略。
顧名思義,這一戰略包含了「斂兵」和「聚谷」——前者是集中防禦,組成誘敵深入的口袋陣;後者則是典型的疲兵之計,拉長敵軍補給線的同時,收聚糧食、堅壁清野,而後以一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大量殺傷敵軍的有生力量。姜維作為「斂兵聚谷」的提出者,本應肩負起統籌全局的責任。但是,姜維畢竟不是諸葛亮,無論是根基還是威望均難以匹及。蜀漢的基石是由荊州、東州和益州三大集團構成,姜維與三大集團無甚瓜葛,因此孤立無援;在國內,姜維屢遭掣肘,每次大舉興兵,費禕都不同意,給他的兵馬不超一萬人。
於是,素以昏庸、怠政著稱的後主劉禪,成為了實際的戰略統帥,他指揮了生平第一次戰役,也是最後一次,並導致「斂兵聚谷」破產。在魏軍大舉伐蜀前夕,姜維已經判斷出魏軍的進軍方向,並上表後主,派遣張翼、廖化督駐守陽安關口、陰平橋頭。由於後主昏庸,拒絕了姜維的建議,葬送了蜀漢提早進行部署的機會,致使陰平、陽安關陷入被動,終被鄧艾乘虛偷渡。
而後,劉禪命諸葛瞻(諸葛亮之子)率抗擊偷襲的鄧艾軍,並拒絕姜維從劍閣抽調5000人援助,劉禪認為,翻山越嶺的幾千鄧艾大軍已成強弩之末,而少壯派的諸葛瞻完全可以應付。但令姜維沒想到的是,鄧艾幾千人居然完敗諸葛瞻,而劉禪更是不戰而降。當守衛劍閣的將士獲悉諸葛瞻戰敗,後主劉禪正在堅守成都,浴血奮戰的消息後,蜀軍頓時鬥志高昂,蓄勢待發,但現實是劉禪要求全體將士繳械投降。此時,守衛劍閣的蜀軍憤怒至極,言外之意我們堅守劍閣,鍾會15萬大軍都拿我們沒辦法,你們後方居然投降給幾千人了?《姜維傳》:「將士鹹怒,拔刀砍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