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一句話折損蜀漢75萬兵馬?背後真相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飛一句話折損蜀漢75萬兵馬?背後真相是什麼?

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張飛。

張飛「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鬚」,劉備眼中,可謂形貌異常,他雖然看似魯莽,給劉備添了不少麻煩,例如因為醉酒導致徐州易主等。可是作為一個大將,他卻懂得利用自己的智慧。長阪坡之戰時,他僅率二十餘騎,阻擊曹操追兵,為了製造聲勢,特意讓這二十個騎兵在馬尾上拴了樹枝,在樹林中來回奔馳,製造聲勢。漢中之戰時,他與魏張郃爭奪瓦口隘,用大肆飲酒降低張郃的警惕心,等等。當然了,除了智計之外,他的驍勇更是不可否認,畢竟他能與呂布戰個旗鼓相當,關羽也讚他「於百萬軍中,取將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這樣一個人物,自追隨劉備起,一直到晚年,可謂戰功赫赫,再加上他的忠義,他自始至終都是劉備最倚重的大將之一。可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三國演義》中,蜀漢的衰敗,竟是因為他一句話引起的。這是怎麼回事呢?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說,蜀漢的衰敗自劉備敗於夷陵開始,那個時候張飛已經死了,怎麼可能跟他有關係?其實不然,蜀漢真正的衰敗,自劉備決心伐吳的那一刻便開始了,而慫恿他伐吳的人正是張飛。

當初,關羽敗走麥城之後,劉備立馬便道「吾今即提兵問罪於吳,以雪吾恨」,但是諸葛亮率領百官苦勸,不同意他出兵之事。之後又先有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諸葛亮等一班朝臣,也立馬勸劉備登基,建立了蜀漢。在這期間,他再提出兵之事,不管是趙雲還是諸葛亮,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苦勸諫。功夫不負有心人,「先主見孔明苦諫,心中稍回」,也就是說,百官再加把勁,就很可能把劉備勸住了,這樣劉備不會出兵,也不會有夷陵之敗。可是這個時候,張飛來到了成都。

見到劉備之後,張飛先是一通大哭,之後開口第一句話便是「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這個時候,劉備剛剛登基,還沒有坐穩皇位,不念兄弟舊臣的罵名萬萬不敢擔,再加上他本來就沒有忘記這近三十年的兄弟情,沒有忘記他與張飛、關羽共患難的場景。所以他剛剛被諸葛亮勸回的心,又開始動搖了,於是回答「多官諫阻,未敢輕舉。」沒想到,他這一回答,徹底惹炸了張飛,導致張飛說出了那句拉開蜀漢衰敗帷幕的話——飛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雲,臣捨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關羽已逝,劉備僅剩張飛這一兄弟,他不敢讓張飛輕易犯險,也不想在張飛心目中,留下一個不念及舊情的印象。再加上,他本就想不顧一切,為關羽報仇。於是在張飛這一席話之後,劉備終於做出了決定,堅定地對張飛說:「朕與卿同往;卿提本部兵自閬州而出,朕統精兵會於江州,共伐東吳,以雪此恨!」劉備的決定一下,蜀漢危矣,正如秦宓所言「可惜新創之業,又將顛覆耳!」

劉備此次出兵,興兵75萬伐吳,雖然最初較為順利,可惜後來被陸遜火連七百里連營,士卒傷亡無數,最後若非趙雲及時接應,劉備本人很可能淪為俘虜,甚至死於亂軍之中,而且就算他終於退回了永安,也落得了托孤白帝的下場,未及回到成都便病逝了,至於張飛,則在出征之前,就已被部將刺殺。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劉備敗於夷陵,損兵折將,動搖蜀漢的國本一事,本可被阻止,結果只因張飛一句話,劉備便做出了御駕親征討伐東吳的決定,說張飛一句話拉開了蜀漢衰敗的帷幕,並不為過。只不過,張飛卻不該受到譴責,因為在他眼中,兄弟情義是最重要的事情,是無可替代的,只有說出此言,做出此事,他才是真正的張飛,是那個義薄雲天,單純直率的張三爺。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