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不過匹夫之勇,為何能嚇住曹操的大軍?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飛不過匹夫之勇,為何能嚇住曹操的大軍?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發生在張飛威震長阪坡之際,相關人物分貝為張飛、曹操和張遼。原文如下:

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

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自相踐踏。後人有詩贊曰:「長阪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卻說曹操懼張飛之威,驟馬望西而走,冠簪盡落,披髮奔逃。張遼、許褚趕上,扯住轡環。曹操倉皇失措。張遼曰:「丞相休驚。料張飛一人,何足深懼!今急回軍殺去,劉備可擒也。」曹操神色方才稍定,乃令張遼、許褚再至長阪橋探聽消息。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親率大軍在長阪坡追上了帶著百姓一起南下的劉備。經過苦戰,趙雲終於保護後主劉禪回到劉備身邊。面對蜂擁而至的曹軍主力,張飛單人獨騎立於長阪橋前,大吼數聲,竟然令曹操落荒而走。劉備等人也因此暫時得以平安。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曹操被張飛呵退的慘狀,叫做「倉皇失措」,意為匆忙慌張而不知所措。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洪邁《夷堅志鐵塔神》中的「僧倉皇失措,不暇走,兵已大掠。」

小說描述的這段張飛威震長阪坡的情節與歷史的真實相對照,可謂有真有假。據《三國誌張飛傳》載:「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不過,該傳所載的「曹公追之」卻並非是曹操親自率軍追趕,追趕劉備的另有其人。據《三國誌曹仁傳》載:「(曹純)從征荊州,追劉備於長阪,獲其二女輜重,收其散卒。」由此可見,小說中所言的曹操被嚇退這個情節是虛構出來的。張飛面對的僅僅是曹純率領的虎豹騎。至於嚇死夏侯傑自然也並非是歷史的真實。

說完了小說與歷史的區別,再來看看這段情節。可以這麼說,這段情節是經過小說作者精心設計的。熟悉小說的讀者一定還記得,小說第二十五回關羽斬殺顏良後對曹操說過一番話:「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這段話就是為張飛威震長阪坡這一情節作鋪墊的。

至於老謀深算的曹操為什麼會中了張飛的計策,道理也非常簡單,因為作者在此之前又做了一個鋪墊。小說中寫到:「飛生一計:教所從二十餘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衝起塵土,以為疑兵。飛卻親自橫矛立馬於橋上,向西而望。」小說中的張飛,一向以勇猛和魯莽著稱,而在這個危難時刻竟然會心生一計,難怪曹操會上當。總而言之,小說作者在這個情節的設計上下足了功夫,整個情節精彩、刺激,同時也合情合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