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說「漢賊不兩立,王室不偏安」,是希望蜀漢後繼者不要偏安一隅,恢復大漢的基業,然而到他兒子劉禪這輩兒時,就已經忘到九霄雲外,唯有諸葛亮,成了孤獨的殉道者,始終以恢復漢室為畢生追求,面對強魏,明知不可為卻不得不為之。
我們常拿司馬懿來比諸葛亮,然而二者其實毫無可比性。司馬懿處心積慮,步步為營,每一步都精心算計,冷血而精明尋求一個最利己的最優解;而諸葛亮,他知道有利己的最優解,但是他內心恢復漢室的「道」,使他全然不考慮最優解的問題,成了執著而悲情的殉道者。與司馬懿相比,諸葛亮顯得盲目而熱血。
在曹魏中,真正可以跟諸葛亮比的人是荀彧。——其實這句話也是錯的,荀彧從來都不屬於「曹魏」,荀彧乃是大漢的荀彧!
曹操第一次見荀彧時,說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是真正的「王佐之才」,然而,他從來就不屬於曹操。
荀彧和曹操的關係,與諸葛亮和劉備之間如魚水的君臣關係全然不同。在荀彧看來,他跟曹操是同事關係,他和曹操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共同在為大漢做事,曹操在外為大漢征伐,荀彧在許昌為大漢守家。他的「道」是中興漢室。曹操的想法和他的不同,曹操軍功累高,漸漸有不臣之心(司馬懿何嘗不是如此)。
建安九年,曹操攻下鄴城,並任冀州牧,這時候,有巴結曹操的大臣向朝廷建議,恢復古代九州制,如果恢復九州制的話,冀州地盤會大很多,曹操這個冀州牧的權利會進一步變大,曹操當然開心,然而,荀彧卻不同意,認為恢復古制應該等到天下大定之後,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然而心裡肯定是不爽的。
荀彧多年來積德累行,懷忠念治,積累了很高的威望。於是當建安十七年,曹操想要晉為魏公,受賜九錫時,荀彧的反對令曹操很不好辦。荀彧此時也很清楚,曹操大勢已定,荀彧的反對無異於螳臂當車,然而他不得不反對,大漢上一個公爵是王莽,他明白晉魏公、賜九錫的下一步不是篡位就是禪讓了。那樣,漢室就亡了!如果是司馬懿這樣的功利主義者,自然不會做這種明知不可為的「傻事」,但是荀彧不同,他是殉道者,為了「道」,不可為也得為。
曹操基於什麼必須殺荀彧?
四個字,歷史統計。曹操是誰?曹操是權臣,自古至今,權臣有很多,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然而他終究是臣,如董承、侯音這樣想要扳倒他的人,已經不止一個兩個,今後也還會有更多。「權臣界」血的教訓可是不要太多。前有呂氏一族獨攬朝野,後全族被滅,再到霍光大將軍,死後霍家又被全誅,「飛揚跋扈」的梁冀,被滿門抄斬...遠的例子很多,近的也不少,前有何進後有董卓,皆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都是沒過多久就身首異處,曹操心裡清楚,權臣雖然看起來光鮮,但是風險太高,太不穩定,只有學習王莽更進一步,才能保住曹氏和夏侯氏宗族。因此,曹操晉魏公再晉魏王勢在必行,別無選擇。
曹操想殺荀彧嗎?應該是不想的吧,曹操把荀彧當做自己的張良,知道荀彧有王佐之才,很想他能為朝廷出力。但是荀彧威望太高,在朝臣中一呼百應,他不死,反對的聲音肯定小不了。唯有殺掉荀彧,才能往下進行。於是曹操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殺掉荀彧,能夠讓自己不背罵名。
又是曹操慣用的啞謎,一個空盒,士死為「不祿」,荀彧何等聰明,又是何等瞭解曹操,知道自己已經無力回天,眼見大漢江山行將就木,以身殉國是他最好的歸宿了。
諸葛亮和荀彧,兩個傻子一般的天才,他們執拗的堅持著自己心中的理想,在現實的司馬懿、曹操面前,顯得愚蠢而不識時務,然而正是這種「愚蠢」,讓後世永遠記住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