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投向蜀漢是三國故事中的重要章節,《三國演義》甚至安排姜維「欺負」了老年趙雲,要諸葛亮親自出手智斗才降服了姜維,姜維也儼然成了諸葛亮的繼承人和學生。在真實的歷史上,姜維投靠蜀漢更多地是因為個人前途,在魏晉時代他的形象和吳起很類似,都是為了功名敢豁出去的狠人。
姜維的出身在曹魏屬於寒門,是官場上的屌絲階層。當時的寒門並不窮,它只是相對於士族大家而言,簡單來說就是家族沒有官N代的沿襲、在士人中地位較低(或者乾脆不是士人出身)。姜維的老爹叫做姜迥,曾經當過天水郡將,所以姜維也算是軍二代。西北地區在東漢中期就是戰爭多發地帶,姜迥的話語權不低,姜維也因此被舉薦,在天水地方上混官場。他的官場起點是郡上計吏,培養了很強的會計能力和溝通能力,因為這個職位就是要到中央上報地方財政情況。
姜維表現不錯,被雍州征闢為州從事,有了進軍廳級幹部的資本。老爹姜迥在對抗羌人的戰爭中戰死後,曹魏把天水郡將的職位送給了姜維。因為有軍職在身,姜維也養了一些亡命小夥伴在身邊。這在西北是野心家或雄心人士的標配,董卓、馬騰、張繡等人早年都這麼幹過。同時代的傅玄(他比姜維小15歲,也算是半個老鄉)就這樣評價姜維:「
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
這些都是姜維26歲以前的事情,到228年諸葛亮的大軍逼近天水時,姜維和一群同事陪著太守馬遵在野外視察,準備武裝對抗諸葛亮大軍。姜維還沒來得及講出自己的作戰計劃,就聽到了天水等三郡都換上了蜀漢旗幟,太守馬遵立刻跑路閃人,留下了在風中凌亂的姜維等人。姜維等人回城時還被鄉黨們擋在了外面,只好主動投奔了蜀漢。
姜維投奔蜀漢後起初職務是倉曹掾,負責丞相府後勤倉庫事務,但級別工資很高,他被封為當陽亭侯。諸葛亮和姜維一起公事六年,就把這個曹魏的團級幹部提升為中監軍,征西將軍,成了蜀漢軍中巨頭。魏延死後,姜維陞遷為「統諸軍」,平襄縣侯。也就是說在七年不到的時間裡,姜維在32歲的年齡就任蜀漢的總參謀長,成了省部級的高官。
這種陞遷速度(後來雖然不如意,但生活待遇是蜀漢最頂級的)是曹魏無法提供的,司馬師在同樣的年齡段才當上散騎常侍,論級別可遠不及姜維。如果姜維留在曹魏絕不可能執掌西北的軍權,在司馬懿當權後,西北地區的軍政大權幾乎都被他的世交、親戚(短時期內被政敵曹爽安排的夏侯霸掌控)掌握。
因此魏晉時期就有曹魏安排姜維母親勸降姜維被拒的故事流傳,孫盛還專門記錄了姜維的回信「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孫盛是司馬懿鐵桿部下孫咨的後人,曹操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出自他的記錄)。所以大家也別管魏晉時代對姜維的評價記錄是否有偏見,他在曹魏遠不如蜀漢能陞官倒是千真萬確,姜維也算是對得起蜀漢對自己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