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孫和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孫權六十歲之時,遭遇了一個重大打擊。他苦心培養的繼位人,東吳太子孫登在年僅33歲時,便因病去世了。孫登的離去,打亂了孫權的計劃,也間接掀起了東吳的亂局。要知道,太子之位關乎國本,孫登生前的威望,足以令他順利接過孫權的班,因為他有著眾多士族支持。這樣一來,東吳以孫氏和江東大族共同治理的模式還依然能繼續下去。
只可惜孫登之後,其他世子沒有能力接過這個重任。為了鞏固朝局,也為了安撫人心,孫權在不久之後又立了三子孫和為太子。但令人不解的是,孫權刻意拔高了魯王孫霸的地位。據《三國誌孫霸傳》記載:「和為太子。霸為魯王,寵愛崇特,與和無殊。頃之,和、霸不穆之聲聞於權耳。」就在太子孫和進駐東宮後不久,魯王孫霸也得孫權恩寵,進駐了西宮。因為東宮又稱「南宮」,所以孫和與孫霸兩大派系之間的政治鬥爭,被後世稱之為「南魯黨爭」。
孫和能當上太子,有著三個絕佳條件。其一是其母王夫人頗受孫權寵愛,且孫和為最年長的王子。據《三國誌孫和傳》記載:「(孫和)少以母王有寵見愛,年十四,為置宮衛,使中書令闞澤教以書藝。好學下士,甚見稱述。」母親受寵,兒子自然也很爭氣,再加上大儒闞澤的悉心指教,孫和也是非常的聰穎好學,頗得孫權喜愛:「故權尤愛幸,常在左右,衣服禮秩雕玩珍異之賜,諸子莫得比焉。」
其二是前太子孫登對孫和的重視。孫和年幼時,常與兄長相處,所以縱觀其行事也頗有孫登的風範。考慮到這一點,孫權自然也認為孫和還是有希望的。其三,孫和本人的能力也很突出。《吳書》說他「講校經義,綜察是非,及訪諮朝臣,考績行能,以知優劣,各有條貫。」就是說,孫和在做太子的時候,他不僅盡到了自己的本分,還超額完成了目標。他看待事物公允,擅長調解大臣之間的紛爭,處理政務時也是游刃有餘,果斷而又明智。所以孫和在當太子之位時,宮裡的風氣依然非常的不錯。
經過上述分析,孫和儘管比不上自己的長兄,但他的個人能力還是比較出色的。但問題就在於,孫權給了孫和太子之位,還要拿孫霸來考驗他。以筆者觀點,這場對孫和的考驗,完全是孫權在觀察自己這個兒子夠不夠狠。
如果孫和的魄力足夠,他手段夠狠,他完全可以藉機打壓孫霸一黨,並在江東士族中樹立起威望,從而順利接過孫權的擔子。可惜,孫和的表現讓孫權有些失望。在南魯黨爭的過程中,孫和完全就是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中,委實是有些憋屈。因為從頭到尾,都是魯王孫霸和長公主孫魯班在找各種機會絆倒孫和。
史書對孫權的評價,大多都說他後期昏庸無能,偏聽則新,沒有了壯年時期的精明。不排除這個情況,但有一點值得懷疑,孫霸和孫魯班為孫和網羅的罪名,難道孫權真的是一無所知嗎?史書中還記載了一件事,說是孫權跟親信談話,結果床底下都有人(職位是給事,地位低下)偷聽,然後再傳到全公主孫魯班的耳中,又或者是傳到某某權臣那裡。這顯然有些荒謬,試問一個地位卑微的給事,他是如何能闖進戒備森嚴的大帝寢宮的。倘若真的如此,刺客還不是輕易得手了?
所以說,孫和不作為的態度,才是孫權淘汰他出局的重要一點。理由也很簡單,南魯黨爭剛開始只有士族的後輩子孫參與,到後來才慢慢演變到朝中重臣的紛紛站位。而這個轉變的契機,便是孫權對孫和失望地表明。孫和太窩囊,他魄力不夠,手段還是不夠狠,身為太子連幾個小輩都招架不了。如果他日後真的繼位,江東士族豈不是要壓過孫氏的領導權了?孫權的想法便是如此,所以他又觀察孫霸,發現這個兒子只是一個被人當槍使的蠢材,還不如孫和。
這樣的發現令孫權為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開始暗中安排人手,加入南魯黨爭之中。有了孫權暗中的推波助瀾,戰火很快就燒到了很多朝廷重臣身上。陸遜、顧譚等江東大族,其實是孫和的支持者,所以步騭、全琮便是孫霸的支持者。這其中,步騭是孫權寵妃步練師(全公主的母親)的族人,全琮是孫權的女婿,都是名副其實的皇親國戚。要說沒有孫權暗示,這些人豈會輕易站隊。
不難發現,當這些朝廷重臣加入到南魯黨爭之時,孫和便已經被放棄了,因為孫權斷然不會讓孫氏的基業受到絲毫的威脅。在全綜等人的攀咬之下,張休、顧譚等人先後獲罪,而上大將軍陸遜也受他們牽連,被貶謫出了建業,後遭孫權屢次呵斥,最終憂憤而亡。陸遜一系的士族倒塌,象徵著江東士族遭到了重創,短時間內無力再威脅到朝局變化。
至於孫和與孫霸,他們已經失去了作用。為了給朝臣一個交代,也為迷惑世人,孫權賜死了孫霸,廢黜了孫和,一手終結了這場自導自演的亂局。不久後,老實的「小白」太子孫亮幸運地被孫權立為了新的太子。有意思的是,其母潘皇后卻在不久後「恰巧」被幾個妃子謀害。江東士族的威脅沒了,外戚干政的威脅沒了,孫權表示自己可以放下心了。只是他沒想到,自己最為信任的宗室,將會繼續禍亂著東吳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