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匿璽背約的故事:匿璽背約的原因是什麼?三國演義中的匿璽背約跟真實歷史有多大差距?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孫堅簡介
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陽)人,東漢末期著名將領。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與朱俊一起剿滅黃巾軍。官職為別部司馬、議郎、長沙太守等,並參加過諸侯聯合討伐董卓之戰。公元一九二年袁術派他前去攻打荊州劉表,被劉表部將黃祖射死,年僅三十七歲。公元229年春,孫堅的二兒子孫權正式登基稱帝后,追諡他的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
孫堅匿璽背約的故事
在演義的第六回,回目叫做《匿玉璽孫堅背約》,很明顯,羅貫中是批評孫堅匿藏玉璽,違背了當初輔佐漢室的盟約,成為大漢皇朝的罪臣。 應該說,在演義當中,出場時的孫堅,還是一個非常有抱負,有正氣的英雄。但是和仁德的劉備不同,和奸詐的曹操也不同,孫堅的功業一方面是一刀一槍打拼來的,另一方面卻也一樣給當朝的中常侍送禮走後門。
於是,在平定黃巾時,曹操因為父親曹嵩和中常侍張讓關係密切,自然官職最高,成為西園新軍中的典軍校尉。孫堅混得差些,在長沙發生暴亂時,孫堅送禮主動請求前去平叛,於是被任命為長沙太守,成為一方諸侯。而劉備堅決不送禮,結果連個安喜縣縣尉也沒有保住。
孫堅有忠義之心,但是為人也很活泛,能變通,換言之,意志不夠堅定。 並且,我們說,孫堅匿藏玉璽,也是因為對袁紹等所謂的諸侯盟軍失望透頂。當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時,董卓早已退兵。董卓退兵之時,放火焚燒宮殿,好讓孫堅等人啥也撈不到。孫堅進入洛陽,並沒有急急忙忙去搜檢財寶,而是派出軍馬首先滅火。
當袁紹率領諸侯進入洛陽,孫堅更是主動打掃皇宮廢墟,把董卓撤離時挖掘的皇帝陵墓全部遮掩起來,並且在太廟上搭了三間草屋,奉上大漢歷代皇帝靈位,一切搞定後,請各位諸侯前來祭祀。所有的髒活累活,幾乎孫堅一個人全包了。從此可以看出,不但是袁紹、袁術兄弟懷有異心,就算是曹操、劉備,那也忙著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當祭祀結束,孫堅回到自己營寨,看到星月輝映,內心痛苦,「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欄杆」,大發物是人非的感慨。大漢王朝凋零如此,讓孫堅傷心不已。之後,孫堅更是流淚悲歎:「帝星不明,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京城一空!」相比袁紹、曹操,甚至是劉備,孫堅更像是大漢忠臣。 也正是在這樣傷心乃至於絕望的情況下,孫堅的部下發現了傳國玉璽。得到玉璽之後孫堅大喜,準備第二天就帶著玉璽偷偷溜回江東,準備圖謀大業。
孫堅匿璽背約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是因為程普的一番介紹。程普不單是介紹了玉璽的來歷,更突出的玉璽的神奇。秦始皇得到玉璽之後得到了天下,而經過洞庭湖時風浪大作,扔下玉璽,竟然就風波平定。而之後劉邦也好,王莽也好,劉秀也好,歷朝帝王無不爭奪玉璽。玉璽儼然就成為正統皇權的代名詞。並且,程普告訴孫堅,得到玉璽是「今天授主公,必有登九五之分」。一句話讓孫堅怦然心動,不由說:「汝言正合吾意。明日便當托疾辭歸。」
第二個原因,是孫堅一直拚殺在剿滅黃巾和反董卓的第一線,瞭解到大漢王室的衰敗。 黃巾興起之後,朝廷派出許多大軍征討,可是多數卻被擊潰。和正史不同,演義當中平定黃巾的英雄主要是劉、曹、孫。孫堅平定黃巾立下大功,可是也要靠著買通宦官才能換取官職,孫堅的心中自然也不舒服。並且,像董卓這樣的黃巾敗將,竟然還加官進爵,甚至入京之後掌控朝政。可是董卓幾度敗給孫堅,孫堅卻依然是一個普通太守。孫堅的心中難免有些失衡。
第三個原因,還是袁紹的反董卓聯盟讓孫堅極度失望。 在漢末大亂即將開始的時候,諸侯有三條路走,第一條路,尊奉董卓,可是董卓無道,失去了道義的支持,注定不能長久;第二條路,追隨袁紹,可是袁紹不講是非,只知道耍弄權術,排除異己。反董卓運動中,孫堅衝鋒在前,可是袁術卻刻意刁難,而盟主袁紹竟然不聞不問,孫堅當然寒心。而第三條路,就是自己豎起大旗,闖出一片天下。
當然,這一切都是演義中羅貫中給孫堅做出的一番修改。在正史中,孫堅雖然得到了玉璽,雖然也把玉璽放到家中藏匿,但是並沒有就此打算背叛大漢。之後孫堅依然在前線衝殺。而袁術也確實打探到了玉璽的消息,派人到孫堅的妻子手中搶走了玉璽,並不像演義中所說,孫堅攜帶玉璽回到了江東,成為背叛大漢第一人。
歷史上真實的匿璽背約:
其實,在正史中孫堅藏匿玉璽,有難言的苦衷。玉璽本是皇帝專用,可是當時的皇帝被董卓挾持,已經在長安,送去給漢獻帝劉協,也就是送給國賊董卓,孫堅自然不會那麼傻。那麼,如實上交?和演義中不同,正史中的孫堅和袁術之間,其實是一種盟友兼上下級關係,孫堅率領的兵馬本就是袁術處借來的,軍隊糧草更是完全仰仗富庶的南陽郡供應,孫堅的一舉一動都受到袁術的監控。
而袁術刁難孫堅,袁紹擁兵自重,徘徊不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孫堅自然也知道。玉璽自然是不能交給袁術袁紹兄弟。於是孫堅只能把玉璽放到家中由妻子保管。 這還要從羅貫中寫作《三國演義》的基本構思說起。演義的第一回,黃巾起義時期,劉備、曹操、孫堅這三國的創始人物就閃亮登場,各自有出色的表現,儼然就是漢末亂世的大救星。
而對於江東吳國,演義中一再表述,孫家擁有江東,歷有三世,也就是說,從孫堅手上,就擁有了江東。並且,在演義當中也明確提到,得到玉璽之後,孫堅率領兵馬就是回到江東。 那麼,江東到底是哪裡呢?在小說裡沒有指出。我們現在所說的江東,一般認為,長江在安徽境內向東北方向斜流,於是把經過的蕪湖、南京一代稱之為江東。
在三國時代來講,狹義的江東就是秣陵(建康、金陵、南京),廣義來說也可以指長江南岸的廣大地區,比如建康、吳、會稽,甚至柴桑等地。 在孫堅死後,孫策接掌孫家軍,曾經明確寫出,孫策退軍來到江都(現在的揚州市),整修軍隊,招納賢才,儼然就開始經營江東了。
其實,正史中根本不是這樣。孫堅在得到玉璽不久,玉璽就被袁術奪去。孫堅依然奉袁術的命令駐守在魯陽地區,對抗袁紹。之後,袁術派遣孫堅進攻劉表,在獲得大勝的情況下,孫堅冒險突進,被黃祖的部下呂公用石頭砸死,這一點和演義一樣。
但是,孫堅死後,部隊就回歸到袁術的手上,而孫策也在袁術的帳下聽命,根本沒有獨立的地盤和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