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權術傲視群雄 是三國最後的贏家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司馬懿的權術傲視群雄 是三國最後的贏家嗎?

司馬懿以退為進的政治謀略

以退為進是一種高超的人生智慧,佛家有一首叫《插秧偈》的歌:「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勇往直前容易,退一步卻很難,但是誠如佛家所言,如果只知道進而不知道退,那世界並不圓滿,因為它只有前面的一半,而沒有後面的一半。在三國群雄中,有一個人最善於把以退為進轉化為政治謀略,雖然他起點不高、「出山」也比較晚,但他取得了最後的成功,這個人就是司馬懿。

司馬懿是曹魏的掘墓人,但他也是曹魏的功臣之一。司馬懿活了七十三歲,比曹操、孫權和劉備活得都長,在那時算是高壽。他二十八歲出來在曹操手下做事,先後事奉曹操、曹丕、曹睿、曹芳等四位曹氏君主,七十歲時發動政變奪權,中間長達四十多年是在給曹魏「打工」。

曹丕在位時,曹洪、曹仁、夏侯惇等老將紛紛謝逝,曹睿在位時曹真、曹休也死了,曹氏和夏侯氏在軍中失去領軍式人物,像夏侯威、夏侯玄、夏侯霸、夏侯楙這些人,一來在軍中沒有威望,個人也沒有戰功,二來這些「富二代」們也沒有經過艱難困苦的歷練,缺乏統帥能力和政治鬥爭經驗。在這種情形下,曹氏和夏侯氏之外的異姓將領執掌軍權就在所難免。曹丕重用的異姓將領有兩位,一個是陳群,另一個是司馬懿,他們都是「太子四友」的成員,憑借跟曹丕良好的個人關係步入軍界,地位迅速上升,逐漸超過了張遼、張郃等宿將。

曹丕臨死前召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到崇華殿南堂,「並受顧命輔政」,司馬懿隨後被升為驃騎將軍,後來讓他屯兵於南陽郡宛縣一帶,「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司馬懿在軍界不僅擁有僅次於曹真的地位,而且手中掌握了實權,他成功平息了孟達之叛,個人威望進一步提升,明帝曹睿升他為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讓他協助曹真伐蜀。曹真伐蜀失敗後淡出軍界,不久就死了,司馬懿前面的唯一對手也沒有了,所以當諸葛亮再度北伐時,曹睿不得不對司馬懿說:「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

當時的主戰場在西面,曹睿命司馬懿改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在軍界的權力進一步鞏固,就連車騎將軍張郃都成了司馬懿的屬下。當時樂進、張遼、李典、於禁等人已死,能與司馬懿抗衡的只有張郃一個人,司馬懿一心想除掉張郃,在諸葛亮退軍時堅持讓張郃追擊,使張郃在木門道遭受蜀軍伏擊,張郃喪命,再也沒有人能構成對司馬懿的威脅了。

當時司馬懿大權在握,在軍中廣樹私威,培植心腹,打擊那些忠於曹魏的人,個人勢力不斷上升,到景初二年即二三八年司馬懿平定遼東時,他的個人威望和權勢達到了高峰,此時他已具備了與曹氏分庭抗禮的機會,但在隨後長達十多年的時間裡,他一直隱忍不發,即使受到百般推擠和欺凌,依然保持低調,他這時已經六十歲上下,此生來日無多,但他看起來並不是很著急。

景初三年即二三九年魏明帝曹睿駕崩,前一天裡四次急詔司馬懿入京,曹睿終於在臨死前見到了司馬懿,曹睿拉著司馬懿的手將曹芳托付於他,讓司馬懿與曹爽共同輔政。這次輔政與當年曹丕駕崩時那次已有不同,現在的司馬懿權力更鞏固,而曹氏的勢力更加式微。司馬懿先是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又遷為大司馬、太傅,享受了「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殊榮,天子還要拜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其他幾個兒子拜為騎都尉,全都封為列侯,但司馬懿「固讓子弟官不受」。

司馬懿在曹操身邊做事長達十多年,曹操的行事風格和鬥爭經驗對他深有影響,像曹操一樣,司馬懿也是個重實輕名的人,並且有著高人一籌的大局觀,魏明帝駕崩後,曹芳微不足道,但司馬懿仍然認為時機不成熟,曹操給後世子孫留下的政治遺產太豐厚,還有不少文武官員心向曹氏,曹魏還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不宜於公開決裂,考慮到這種情況,司馬懿繼續選擇了忍耐。

而曹爽等人竟渾然不覺,他們視司馬懿的退讓為膽怯,做事更加肆無忌憚。曹爽千方百計削弱司馬懿的實權,同時重用何宴、鄧颺、丁謐等一幫「浮華之友」,時人謂之「何、鄧、丁,亂京城」,為了樹立威望,還搞了一次伐蜀行動,但這樣的軍事行動沒有司馬懿的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結果曹爽討了個沒趣,而司馬懿不想與曹爽發生正面衝突,索性「稱疾不與政事」。

冀州的清河國和青州的平原郡為邊界問題相爭,八年不能決。冀州刺史孫禮請出宮中所藏檔案圖譜為依據,但曹爽認為平原郡有理,不予採納,孫禮上疏再辯,曹爽大怒,撤了孫禮的職務,並判處有期徒刑五年,不過到後來又恢復了孫禮的自由,改任他為并州刺史。孫禮跑到司馬懿那裡,「有忿色而無言」,司馬懿問他是嫌到并州職務太低還是為爭界的事仍然不平,孫禮說:「今社稷將危,天下凶凶,此禮之所以不悅也!」說罷「涕泣橫流」,司馬懿趕緊勸住他,只說了四個字:「忍不可忍!」

「忍不可忍」是司馬懿一生的絕好寫照,他並非鬥不過曹爽等人,但他考慮得更深遠,他在等待機會,暗中拉攏那些對曹爽不滿的人,繼續培植自己的勢力,但在表面上不斷做出假象麻痺敵人。曹爽的心腹李勝由河南尹調為荊州刺史,臨行前到司馬懿府上辭行,曹爽讓他順便偵察一下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裝作病得很重,由兩個婢侍扶著,衣服都穿不好,婢侍給他喂粥,結果流得滿胸都是,跟李勝答話也是前言不搭後語,李勝回來向曹爽報告,說司馬懿已經「屍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曹爽等人於是更加放鬆了對司馬懿的防備。

終於,嘉平元年即二四九年,司馬懿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將曹爽及其心腹一網打盡。由於準備工作充分,計劃周密細緻,沒費多大的事就解決了曹爽等人,而且沒有引起朝野和社會的震盪,政權完成了平衡過度,從那時歷史開始步入了司馬氏時代。

司馬懿的成功說明,人生需要堅持但人生更需要智慧,不看情勢如何一味堅持就容易變成固執。在條件不成熟時,退讓不是承認失敗,而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在與對手的較量中,暫時的退讓更是進攻的必要手段。《伊索寓言》裡有個故事:一隻獅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女孩,向她的父母求婚。女孩的父親不忍心將女兒許配給野獸,但又害怕激怒獸中之王。父親說:「我們很樂意將女兒嫁給你,但又怕你不小心傷害她,如果你拔去牙齒,剁掉利爪,我們就將女兒嫁給你。」獅子於是剪了爪子,拔了尖牙,之後去找女孩的父母。可是這時,他們嘲笑了它,並把它趕了出去。女孩的父母通過讓步中贏得了優勢,用智慧保全了自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