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瞭解:曹丕和曹睿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魏文帝曹丕與魏明帝曹睿作為父子,兩人相比誰的能力更強一些?曹丕遠勝曹睿嗎?
魏文帝曹丕,華夏歷史長河中的三國時期開創者。魏明帝曹睿,三國時期魏國政權的第二位繼承者。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曹丕與曹睿除卻父子身份外,其實更像是一種創業者與繼承者的關係。歷史上關於曹丕與曹睿的能力之分一直是議論不清,有人說曹丕遠勝曹睿,有人說曹睿遠勝曹丕。
那麼,這兩類觀點中哪一類更適合事實呢?
在筆者個人看來,我們現代的歷史愛好者,如果要對某個歷史觀點下結論,那麼就必定得考慮得全面一些。因為我們是後來者,所以看得要比經歷者更多,更細緻。
因而,對於魏文帝曹丕與魏明帝曹睿誰的能力更強些這個問題,筆者個人的觀點是曹丕略勝於曹睿(筆者會通過打分的形式來證明這個觀點),原因有如下四點:
其一,治國理政方面,曹丕95分,曹睿93分
曹丕作為曹魏政權的開創者,他所面臨的時局複雜情況是要遠遠高於曹睿所面臨的。別的不說,起碼內部有東漢勢力的支持者,外部有蜀漢東吳政權的敵對者,對於他的仇恨是要遠高於後繼之君的曹睿。畢竟當時所有的勢力都是在名義上臣服於東漢王朝的漢獻帝,而非他這個曹魏政權的魏明帝曹丕。
曹丕的治國理政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嚴禁宦官干政,這點主要是吸取了東漢由盛轉衰的關鍵元素;
第二個是防止皇族干政,這點主要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理由為當時還處於亂世,只有皇帝擁有絕對權力,才能保證政策上的令行禁止;
第三個是九品中正制,這點相比前兩點可以說是曹丕最大的作為,理由是九品中正制為漢朝察舉制與唐代科舉制的過渡項,而且就當時而言,絕對是最有效也最快捷的選拔人才的方式方法。
此外,曹丕因為和曹操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生活經歷,再加上本人也確實受過很多苦難,所以他在政治上成熟穩重,生活上節儉淳樸。可以說,曹丕基本上對之前已經實施了很久的規章制度並沒有做出太大的改變,也沒有因為個人喜好而任命或使用一些只會溜須怕馬的佞臣,所以他本人在國政處理上還是很厲害的。
反觀曹睿,作為擁有明字謚號的一代帝王,他很非常聰明,而且在政治上也擁有很高的覺悟。但是,相比他的父親曹丕而言,他個人實在是有些獨斷專行,囂張跋扈。比如曹睿在繼位後不到一年,便直接將曹丕安排給他的四位輔政大臣全部拋開,並且對外聲稱,魏國所有的政令都必須出自他一人之口!
除此之外,曹睿本人也完全沒有遺傳曹操與曹丕的節儉性格,他在位期間不但主張奢侈之風,而且更是浪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來修建毫無必要的亭台樓閣。
甚至於,根據史料《三國誌》記載,有一次諸葛亮北伐失敗,曹睿本可以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他卻強行要求前線的將士來替他押運並保護建造亭台樓閣的石料和木料,從而坐視諸葛亮在兵敗之後,安然無恙地退回漢中。
其二,軍事及用人方面,曹丕89分,曹睿88分
魏文帝曹丕在位共6年,一共有過三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但惋惜的是,三次皆以失敗告終。誠然,曹丕在位期間,魏國可以絲毫不在乎這種失敗所帶來的後果,以及可以完全無視這種失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軍事行動在古代是非常複雜且繁瑣的,雖然這些失敗的軍事行動沒有對魏國造成太大影響,但毫無疑問,它絕對是損耗了魏國的很多民力。
魏明帝曹睿在位共13年,從來沒有主動發起過對蜀漢或東吳的軍事行動。但是,他在位期間一共受到過,以東吳和蜀漢為首共計11次以上的軍事入侵,且曹睿全部都取得了勝利。
單從這軍事來看,曹睿確實是要略高於曹丕,但小標題既然提到了軍事及用人兩方面,所以我們還得往後再看一看。
曹丕在位期間的人事任用,主要還是以當年曹操留下的官員為基本骨幹,如滿寵,程昱等。但除此之外,曹丕還大量啟用了很多,當年並不被曹操所特別看重的宗室及其他官員,如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這四位也是留給曹睿的輔政大臣)等。
前文提到,曹丕在位期間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而這九品中正制除了能為國家選拔人才外,也能為皇帝本人選拔人才,比如大名鼎鼎的鄧艾和鍾會就是九品中正制所選拔出來的典型人物。
曹睿相比曹丕而言,他更多的是講究一個物盡其用,比如他瞭解司馬懿雖然很危險,但依然多次讓他領兵在外並制衡宗室大臣。又比如他瞭解李勝,何晏等人雖然可以被引為親信,但卻依然不肯重用他們,原因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的能力。
很多人都說曹睿不會用人,例如他後期所任用的司馬懿與曹爽。但這裡筆者想說一句,站在曹睿的角度,他並沒有做錯什麼,原因是曹魏當年的宗室凋零許久,唯一可用的也就只有曹爽一人而已。而且司馬懿雖然危險,但年齡已經太大了,所以就算他有想法也是很難實現(我們看歷史是開了上帝視角,而曹睿並沒有)。
最後,關於「魏文帝曹丕與魏明帝曹睿相比,誰的能力更強些,原因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筆者個人的答案是曹丕的能力略強於曹睿。原因有以下兩點,其一是曹丕在治國理政方面以緩步穩妥優於曹睿的獨斷專行,其二是曹丕在軍事及用人方面,以功過均等優於曹睿的過大於功(主要是沒選對輔政大臣)。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誌》《四庫全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