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成鼎足之勢的三大勢力中,東吳可謂是最沒有存在感的政權了。它割據江東後,便依靠著長江天險一直固守不出,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軍事行動也以草草收場告終。
於是,人們在感歎東吳的不思進取時,常常會指責只擅長治國理政的孫權,而懷念曾經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一手打下江東基業的"小霸王"孫策。
但奇怪的是,孫策去世前是有親生兒子孫紹的,孫權登基後封孫紹為上虞侯(這個待遇後來受到很多的批評)。既然如此,孫策為什麼要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呢?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孫策當時只能依靠個人的威勢和手段勉強將東吳集團的三大派系團結起來,爭取時間慢慢化解融合。但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刺客重傷不治,依靠個人威勢維持的東吳集團極有可能解體。
第一個原因是他的兒子年幼。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他兒子的出生時間,孫策死的時候26歲,此時的孫權也才18歲。算孫策16歲生兒子,那麼他的兒子肯定不會超過十歲。這樣乳臭未乾的孩子怎麼可能繼承基業呢?
江東的六郡還有一些地方沒有徹底平定,如果此時選擇了他年幼的兒子繼位,沒有一定的統領能力,勢必會造成江東局勢的混亂。
孫策知道弟弟絕非等閒之輩,只有在孫權手裡才可以報殺父之仇孫策。從孫權隻身一人趕赴荊州,從劉表那裡要回父親遺體開始。孫策心裡其實就已經知道了,孫權絕非是等閒之輩。
事實也證明了孫策的眼光,後來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局勢,並且最終在「三分天下」中佔有了一席之地。可以說和當初孫策的選擇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