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君王無道,奸臣當道,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這段歲月中,這些勢力之間不斷交戰,從而爭奪最至高無上的權力,最終以曹操、劉備和孫權等人的暫時勝利作為了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而在這些優秀統帥者去世之後,他們的後代,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比如勢力龐大的魏國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將士,但是曹操的子孫卻依舊經常親征,而蜀國則缺少良將,但是劉禪卻從不親征,這是為何呢?
曹魏親征
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繼承了父親的基業,並逼迫漢獻帝劉協退位,建立了魏國。曹丕雖然有一定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野心,但是卻沒有很長的壽命,他一生只活到了40歲,當皇帝的時光僅僅只有六年多。然而便是在這短短的六年時光裡,曹丕卻曾經三度御駕親征,激勵了魏國的士氣。然而,卻也是正式因為親征,他在四十歲的時候才因為戰敗,再加上感染風寒而不幸病逝。
曹丕去世之後,曹睿登基,此人在位10多年,重用曹真、曹休、司馬懿等臣子,使得魏國的實力不斷壯大。而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也毫不畏懼,選擇了親征長安,為戰士加油打氣。顯然的,從這個角度而言,他也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但是可惜的是,曹睿只活到了36歲。曹睿去世之後,曹芳登基,雖然此人沒有太多的實權,但是依舊曾經御駕親征。
所以說,在那段歲月中,其實魏國並不缺少良將。因此曹家子弟的親征,或許在某種意義上,是先輩們教育得當的緣故。
劉禪龜縮後方
反觀劉禪,大權在手,並且擁有忠心耿耿的諸葛亮扶持,但是卻始終沒有御駕親征之心,也沒有對蜀國缺少良將的憂慮。他的一生,大抵上是非常幸福的,沒有爭奪皇位之人的存在,沒有對國家之事的太多憂慮,朝中也不存在黨派之爭,更不存在狼子野心之徒。
倘若他能夠將自己的心思花一點在國事上面,倘若他可以對軍事亦或者是政治之事有所見解的話,或許蜀國的未來將是另一番光景。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劉禪大概率是沒有這樣的心思的,他是個只想要過安穩日子的存在,但是這樣的心態在那樣的戰亂年代,是行不通的。
因此當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失去了最重要的臂膀,並最終逐漸走向了滅亡。有趣的是,在成都被圍的時候,劉禪立馬選擇了投降,並在後面的日子裡因為過於懦弱而獲得了「樂不思蜀」的名號。
由此可見,其實劉禪不想親征的原因也很簡單,主要有四點:第一,他對國家的未來沒有花費太多的心思;第二,劉禪認為有諸葛亮的存在,他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第三,劉禪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不足的;第四,劉禪是怕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