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也被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發生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由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雖然曹操讓於禁帶領七路大軍前來救援,但由于于禁讓大軍駐紮在低窪處,以至於關羽通過水淹七軍,逼降於禁,斬殺龐德,一時間,關羽的聲勢威震華夏。曹操為瞭解樊城之圍,於是他寫信給孫權,勸孫權奇襲荊州。而孫權早有此意,他當即命呂蒙為大都督,總領江東軍馬,點兵三萬,快船八十於艘,率韓當、周泰和潘璋等大將藏於船中,同時選一些精兵扮作商人,穿著白衣西上,當時呂蒙直接來到蜀軍的烽火台江邊,蜀軍一時間沒看出破綻,就此讓化妝的吳船泊岸避風,在此之後,吳軍齊出,將蜀漢的守軍盡擒,隨後吳軍長驅直入,悄然到達荊州,裡應外合襲取了荊州。
由於糜芳與傅士仁聞風而降,以至於後方淪陷,當時關羽得知消息後十分驚慌,他當即派人到成都求救,同時他自己帶著關平等人回荊州。然而在回軍途中,蜀軍鬥志皆失,就此四散而去,再加上上庸守將劉封與孟達拒絕發兵援救關羽,關羽只能假借投降之名尋找時機突圍,然而關羽的計策被呂蒙識破,呂蒙早早在關羽逃亡的路上埋下重兵,就此,關羽在臨沮山路中伏被擒,由於關羽拒不降吳,因此他們父子兩人雙雙遇難,而孫權也盡收荊襄之地。正因為在蜀漢即將攻破樊城,就此可以按照《隆中對》中的政策兩路北伐時,孫權的行動徹底地破壞了《隆中對》,因此有人認為孫權所在的東吳就是三國之中的攪屎棍,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三國時期一般從曹丕稱帝時開始算起,以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進入晉朝時期為終結,因此三國時期原則上指的是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這六十年間。不過很多人一般會將赤壁之戰作為一個時間的分水嶺,當時東吳在赤壁之戰時的策略是二分天下,無論是周瑜、甘寧還是魯肅提出的戰略方針,都是建立在奪取荊州,全據長江,就此二分天下的基礎上。
也就是說,當時孫權根本就沒有把劉備放在眼裡,畢竟劉備當時的能力不濟,此前劉備寄居劉表麾下,而三分天下和劉備也沒有什麼關係,當初提及的不過是曹操、孫權與劉表,正因為劉表死後,才有了二分天下之說。也就是說,劉備才是後來居上的人,如果說誰是攪屎棍,那也應該是後來從客將轉變為諸侯的劉備。
不過孫權二分天下的策略隨著周瑜的去世而化為泡影。在赤壁之戰後,荊州被三家瓜分,由於劉備屯兵於公安,不利於他向西邊發展,因此他兩次向孫權提出,要換取孫權佔據的南郡,後來在魯肅的勸說下,孫權將南郡還給了劉備,劉備就此有了荊州五郡,並以此為根基,得到了劉璋的邀請入川,最後奪得了蜀川。而在劉備奪得蜀川後,孫權向劉備討要南郡,但劉備卻稱他要奪下涼州之後才肯將荊州交還給孫權。要知道劉備之所以能起勢,也是因為他與孫權之間的同盟,但在此之後,劉備並沒有顧及孫權的發展,而是在孫權充當炮灰的時候,自己默默發展,正因如此,劉備才算是當時情況下的攪屎棍。
筆者認為,對於孫權來說,他一直都是二分天下的戰略,只不過在劉備到來之後,這份戰略方針才會一下子實現不了,因此如果說三國之中誰是攪屎棍,那非劉備莫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