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的美人計是如何賠了夫人又折兵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時期東吳的美人計是如何賠了夫人又折兵的?

三國時期東吳的美人計是如何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美人計」在歷史上屢試不爽,然而三國時期東吳使出的「美人計」,卻最終落下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這又是為何呢?赤壁之戰後,發生在孫權和劉備之間的這次交鋒,其實非常的精彩,而東吳的「美人計」最終落空,其實與當時的戰略形勢變化息息相關。

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方局勢,面對曹魏壓力孫劉聯盟勢在必行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南陽郡、江夏郡、南郡、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和零陵郡)被曹操、孫權、劉備三方分別佔據,其中曹操佔據南陽郡,孫權則控制了南郡和江夏郡北部,劉備則以劉琦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實際成為了赤壁之戰的最大贏家。

赤壁之戰後荊州局勢

不過,劉備雖然佔據了荊州大部,自東漢末年以來第一次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根基之地,但毫無疑問的是,與東吳和曹魏相比起來,他仍然是最為弱小的一個。與此同時,由於其地盤以西是武陵山區和黔中高原,東部和北部是東吳地盤,南部則是士燮的地盤,北面又直接面臨曹操的壓力,很難繼續向外拓展。

而作為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大的東吳,雖然對於戰後格局實在不滿,但奈何劉備以劉琦名義佔據靖難四郡,誰也無話可說。與此同時,曹操雖然在赤壁之戰中戰敗,但其實本部兵馬損失其實並不大,且戰略重心仍然保持在南方,這也是曹操戰敗之後仍然死守南陽郡的原因。

由於曹操帶來的壓力實在太大,在荊州歸屬問題尚不突出的情況下,劉備想要立足必須依附孫權,而孫權想要對抗曹操,同樣需要劉備的支持,因此孫劉聯盟可以說勢在必行,而劉備與孫夫人的聯姻,便是雙方結盟的標誌。

劉備向孫權借取南郡,雙方其實各懷鬼胎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曾為其分析天下局勢,並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而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的戰略規劃,便是圍繞《隆中對》展開的,鞏固了對荊南四郡的統治之後,劉備的下一步戰略,便是以荊州為跳板,奪取益州。

劉備想要奪取益州,南郡便成為了關鍵,前文說過,荊州西部乃是武陵山區和黔中高原,想要從荊州進入益州,便必須通過南郡,而南郡卻恰恰被孫權佔據(周瑜為太守)。因此,便有了劉備向孫權借取南郡之舉(後演化為「借荊州」)。

與此同時,周瑜其實也向孫權提出了攻取益州的計劃,「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三國誌·周瑜傳》),因此孫權一開始並未同意,然而周瑜不久後病逝,攻取益州的計劃最終擱淺,而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最終同意了借地請求。

其實,孫權之所以同意借地,其實也有自己的考慮:一是孫權佔據的南郡和江夏郡正好處在曹操和劉備的夾擊之下,形勢極為不利;二是曹魏壓力仍然存在,如果將南郡借給劉備,便等於將劉備推到了對抗曹操的最前沿,即可以減輕壓力,同樣也可以使劉備更加依賴東吳;三是前線壓力減緩之後,東吳可以另謀發展(赤壁之戰後一年,東吳出兵交州)。

借取「南郡」後荊州局勢

如上所述,東吳將南郡借給劉備,其實同樣符合雙方的利益。只不過,令孫權沒有想到的是,劉備竟然能夠迅速以荊州為跳板,奪取益州之地。

劉備攻取益州之後實力大漲,荊州歸屬問題開始凸顯

建安十六年(211年)之後,曹操的戰略重心轉向西北地區,開始相繼向關中和西涼用兵。益州劉璋感受到壓力之後,在張松的建議下,連好劉備並邀請其入川共抗曹操,至此劉備開始借助荊州為跳板,向益州謀求發展。

正如前文所說,孫劉聯盟其實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曹魏壓力過大,二是孫權強而劉備弱。如今形勢發生逆轉,曹操戰略重心轉向西北之後,荊州以北壓力驟減。同時,如果劉備佔據了荊州大部和益州兩地,實力雖仍不及孫權,卻也已經足以產生嚴重威脅。

要知道,對於孫權來說,長江防線可以說是東吳最為重要的屏障,而地處長江中上游的荊州,則是長江防線的重中之重,只要佔據了荊州,那麼便可以隨時順江而下,威脅東吳腹地。當劉備勢力弱小時,東吳尚不必擔心,可一旦劉備實力大漲,即使孫劉仍然是聯盟關係,東吳又豈肯將自己的命脈交於他人。

因此,當劉備於建安十六年(211年)向益州用兵時,荊州的歸屬問題便已經開始凸顯,孫劉聯盟開始因荊州歸屬問題產生裂痕,於是便有了孫權派人將妹妹接回東吳之舉。而此後孫權和劉備圍繞荊州歸屬,矛盾開始迅速計劃,先有「湘水劃界」,後有「白衣渡江」,直到「夷陵之戰」後蜀漢徹底喪失荊州,才算告一段落。

如上所述,孫權嫁妹,可以看作是孫劉聯盟的標誌;而孫權接回妹妹,同樣可以看作是孫劉聯盟產生裂痕的標誌。而東吳的「美人計」之所以最終落下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結局,其實就是戰略局勢不斷改變的結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