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四英傑之一——陸遜簡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時期東吳四英傑之一——陸遜簡介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荊州牧、右都護。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擊敗劉備所率蜀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

吳郡士族

陸遜家世為為江東大族。其祖父陸紆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今安徽壽春東)都尉。

初平三年(192年),陸遜喪父,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其任所讀書。

興平元年(194年),因袁術和陸康不和,袁術派遣孫策攻打廬江,陸康堅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後月餘,他就病逝,此前陸康已將陸遜與親屬送往吳郡。陸康子陸績尚幼,所以陸遜便承擔起支撐門戶的責任。

青年陸遜是溫文爾雅的一介書生。當時,陸績及其外甥顧邵以博覽書傳齊名,陸遜、張敦、卜靜次之,風聲流聞,遠近知名 。

孫策死後,孫權繼領其眾,為將軍,招納俊秀,聘求名士。建安八年(203年),陸遜年僅二十一歲,應召入孫權幕府,成為孫權統治集團的幕僚。歷仕東、西曹為令史;後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寧)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海昌境內連年遭旱災,他開倉賑濟貧民,組織生產自救,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

議見兵勢

當時吳郡、會稽、丹陽(今安徽當塗東北)一帶也有很多山寇。針對這種情況,陸遜採用查戶整頓的方法,將其中的精壯招募為部曲,其他則用於屯田。時會稽有山賊大帥潘臨,造反多年,官府無法平定。陸遜便招兵進討,終將其平定。時陸遜手下已有二千餘人。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陽的賊帥尤突作亂,影響甚大,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將其討平,斬首數千。陸遜因功被拜定威將軍,屯兵利浦。 通過這些戰事,陸遜初步顯示了出眾的軍事才能,很受孫權器重。孫權對陸遜以君稱呼,又將自己的侄女、孫策的女兒嫁與陸遜,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陸遜向孫權建議說:「當今英雄各據一方相持爭雄,豺狼般的敵人窺測時機,要戰勝敵人平定戰亂,沒有大量的人馬不能成事,而山寇與我們懷有舊怨,依山據險。我們的內亂尚未平定,就難以圖謀遠方敵人,應當擴充軍隊,挑選精銳兵卒。」孫權採納其建議,任命他為帳下右部督,統領帳下宿衛兵,授給陸遜棨戟,讓他都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

同年,費棧被曹操策反,在丹陽煽動山越起事,充當曹軍內應,配合曹軍。孫權命陸遜率兵前往征伐。時費棧人多勢大,陸遜帶去的兵馬較少,敵我懸殊。但陸遜採用多插旌旗牙幢、分佈鼓角、夜裡派人潛入山谷吹號擊鼓等疑兵之計,很快擊破費棧武裝。勒令各山區越族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精兵萬餘,使東吳統治得以加強和鞏固。之後,陸遜率所得精兵回駐蕪湖(今安徽蕪湖)。

會稽太守淳於式這時卻上表告陸遜陸遜違法徵用民眾,所轄區域的百姓受其擾亂而愁苦不堪。陸遜返回知道此事後,反為淳於式說好話。孫權也有些不解,問:「淳於式控告你而你卻推舉他,是什麼原因?」陸遜說:「淳於式的心意是想休養百姓,所以控告我。如果我再詆毀他以混淆聖聽,此類風氣不可長。」孫權說:「這確實是忠厚的長者所為,而別人是不能做到的啊。」孫權對其風範甚為佩服。

謀羽取荊

陸遜雖然在早期活動中初露鋒芒,但名聲卻未遠揚四海。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駐軍陸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虎威將軍呂蒙與孫權定下奪得南郡,擒獲關羽的計劃。閏十月,為隱蔽企圖,呂蒙稱病返回建業,途經蕪湖,陸遜前去拜見。

」陸遜對呂蒙說:「關羽自恃他的驍勇膽氣,欺悔別人。剛剛建立大功,意氣驕橫志向狂肆,只顧北往進攻中原,對我們未存戒心,他若聽到您病重,必定更加不為防備。現在出其不意地出擊他,一定能夠將他擒拿制服。您見到至尊,應好好計劃。」呂蒙大驚。經此番交談,呂蒙發現陸遜是可用之才。後呂蒙拜見孫權,孫權問誰可以替他在陸口指揮,呂蒙極力推薦陸遜,並說:「陸遜考慮事情深遠,有擔當重任的才幹,而且名聲尚未遠揚,不會被關羽重視。孫權即拜三十六歲的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

陸遜至陸口,即寫信給關羽,陸遜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在書中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讚賞他的功德,表示自己對他的仰慕,並且表示絕不與關羽為敵。

關羽看信後,甚為輕視陸遜,愈發大意,完全喪失對東吳的警惕。把留守後方、用於提防東吳的軍隊調至前線,全力對付曹操。這時,關羽雖然在前線取得節節勝利,但他的後方卻危機四伏。關羽不善團結部下,引起部下的不滿。留守江陵、公安的將領麋芳、士仁因軍資供應不及時,關羽聲言要懲治他們,麋芳、士仁不堪忍受,頓生異心。這些情報,陸遜都瞭如指掌。

陸遜見破關羽時機已經成熟,立即上報孫權,孫權即命呂蒙與陸遜同時分道攻取荊州。呂蒙率軍攻打公安、江陵。陸遜則長驅直入,十一月,陸遜率軍直下荊州公安、南郡,被孫權任命為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宜都太守樊友棄城而逃,其它據點長吏和蠻夷酋長都望風而降 。接著,陸遜又派將軍李異、謝旌等率三千人攻蜀將詹晏、陳鳳。李異率水軍,謝旌率步兵破蜀軍詹晏等,俘陳鳳。又率軍大破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秭歸大族文布、鄧凱等招聚夷兵數千人,企圖抵抗吳軍。陸遜再次令謝旌攻討文布、鄧凱,二人逃走,關羽軍任用他們為將。陸遜派入前去誘降,文布率眾而降。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佔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益州的大門。當關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公安、江陵已經被麋芳、士仁獻給了吳軍。關羽軍進退維谷,走投無路,疲於奔命,軍心動搖。關羽只得領兵退守麥城,十二月,關羽率少數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並斬首。

陸遜前後斬獲招納關羽軍數萬人,孫權即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 孫權嘉獎陸遜的功德,想要彰顯他的榮耀。雖然陸遜已經是將軍、列侯。仍然想要讓他擔當本州的舉人。於是孫權讓揚州牧呂范辟陸遜為別駕從事,舉茂才。

延康元年(220年)冬天,曹丕篡漢稱帝,改元黃初。翌年(221年)四月,劉備也在蜀中稱帝。與此同時,孫權移鎮於鄂,改名武昌。陸遜主張延納剛剛返回荊州的士人,以擴大孫吳政權的影響,孫權採用了他的意見 。

夷陵破備

黃武元年(221年),劉備欲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等群臣勸諫,決意伐吳,命駐閬中的車騎將軍張飛率部前往江州(今重慶)與主力會合,張飛卻為部將刺殺。七月,劉備令丞相諸葛亮留成都,上將趙雲在江州為後軍督,親統大軍沿江東進。

蜀漢大軍壓境,孫權與劉備媾和遭到拒絕,乃與曹魏修盟,曹魏趁勢離間孫、劉,八月,封孫權為吳王。孫權遂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假節,統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部五萬人抗拒蜀漢軍,派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鎮守益陽(今湖南益陽地區),以防止武陵(湘西、黔東、鄂西南)的五溪蠻夷助蜀。

當四萬蜀軍進攻巫(今四川巫山)、秭歸(今屬湖北)時,陸遜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方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長江東岸)一帶,把數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以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

黃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求勝心切,派將軍吳班、陳式督率水軍深入夷陵地區,封鎖長江兩岸。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一帶,坐鎮猇亭督師。蜀漢軍從巫峽至夷陵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還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江北諸軍進抵夷陵以北與江北吳軍相拒,並監視魏軍動向,以防襲擊;命侍中馬良部進駐武陵郡,策應反吳投蜀漢的五溪蠻夷首領沙摩柯部,威脅吳軍側翼。

不久,劉備派前部督張南率兵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吳軍諸將請求陸遜派兵增援,說:「孫安東是至尊的同族,他受到圍困,怎能不去救援?」陸遜知夷道城堅糧足,有意讓其牽制蜀軍,而堅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說:「孫安東得到官兵擁戴,城池堅固糧草充足,沒有什麼令人擔憂的。待我的計謀全面施行,即使不去救他,他的圍也自然被解。」後孫桓見到孫權,談及此事時說:「開始我確實怨您不來相救,如今勝局已定,才知道您的調度自有良方。」

當蜀漢軍頻繁挑戰,吳將皆急欲迎擊時,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欲使蜀漢軍師疲憊。陸遜認為如今蜀軍銳氣正盛,難以向他們發起迅猛的進攻。如今應該褒獎和激勵將士,觀察形勢變化。等待他們自己敗壞再攻擊。諸將不解,以為陸遜畏敵,各懷憤恨。 有些老將和貴族出身的將領不服約束,陸遜則繩之軍紀,嚴加制止。

劉備在山谷設伏兵一千人,令吳班平地紮營,企圖誘吳軍出戰。為陸遜識破,仍不與戰。但諸將卻都要出擊,陸遜認為有詐。 劉備見此計不成,便率八千伏兵從谷中撤出。

兩軍相持半年之久。時至盛夏暑熱,蜀軍無法急戰速勝,兵疲意懈。蜀漢水軍又奉命移駐陸上,失去水陸兩軍相互策應的主動權。蜀軍深入敵國腹地,延綿數百里山川連營結寨,因戰線過長,運轉補給發生困難。

六月,陸遜決定適時轉入反攻,上書孫權說,他縱觀劉備前後帶兵作戰,總是勝少敗多,如今劉備捨棄舟船專以步兵作戰,正是攻擊劉備的時候,希望至尊高枕無憂,不必掛念。

陸遜先攻蜀漢軍一營,但交戰不利。但陸遜掌握到打敗劉備的辦法,隨即命令將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漢營,遂令諸軍趁勢發起進攻,迫使劉備西退。張南從夷道北撤,被朱然、孫桓南北夾擊,戰死。陸遜命水軍封鎖長江,孫桓扼守夷道,將蜀軍分割於大江東西,遂行各個擊破。吳軍繼施火攻,火燒連營四十餘寨,蜀漢軍死傷慘重,蜀漢將領杜路、劉寧投降,都督馮習及沙摩柯被殺。劉備敗退至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即集中兵力,四面圍攻,蜀漢軍土崩瓦解,被殲數萬。劉備趁夜突出重圍,後衛將軍傅彤戰死。劉備逃奔秭歸,令在險道上焚燒鐃鎧,以阻塞吳追兵道路。蜀漢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見蜀漢軍損失之大,失敗之慘。

吳軍獲勝後,諸將這才對陸遜大為佩服。孫權聞後,說:「你當時怎麼不上告諸將不服從指揮約束呢?」陸遜則說:「我深受國恩,所負重任超越自己的實際能力。況且這些將領或是陛下親信,或是我軍勇將,或是國家功臣,都是國家理當依靠來共同建立大業的人。為臣雖說笨魯懦弱,心中暗慕藺相如、寇恂謙虛居下的道義,以成就國家大事。」孫權聽後,對陸遜的博大胸襟更讚不絕口,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即改封為江陵候。

當劉備逃往白帝城時,部將徐盛、潘璋、宋謙等各自上書,要乘機進攻蜀國。孫權徵詢陸遜的看法。陸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陸遜為防曹魏乘機襲吳,僅派李異、劉珂部追蹤劉備至南山(秭歸南岸山),而未行大舉追擊。黃權部被吳軍截斷歸路,被迫降魏。不久,魏軍果然發兵攻吳,但已無機可乘。

夷陵之戰,是中國歷史上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著名戰例。作為吳軍主帥的陸遜統觀兩軍主客觀態勢,確定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制人,相機破敵的戰略。並充分利用地勢及天候等有利條件,巧施火攻,一舉擊敗蜀軍。大獲全勝後,又適時停止追擊,使曹魏無隙可乘,戰略全局運籌周密,堪稱用兵奇略。

劉備收集敗將殘兵,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後,大為慚恚,說:「我竟受到陸遜的挫折侮辱,豈非天意啊!」並於次年四月病亡。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即位,由諸葛亮輔政,諸葛亮仍採取聯合的策略,與東吳和好,恢復了吳蜀聯盟。凡吳、蜀關係處理,孫權都先徵求陸遜意見;給蜀的文書,也先給陸遜看,有意見陸遜可代改後再發出。孫權還專門刻了他的大印,交給陸遜,供他日常處理吳、蜀間的事物所用。君臣間相互信任到如此程度,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

石亭御魏

黃武五年(226)春,陸遜因駐守的地方缺糧,上表命令諸將廣開農田。孫權回復說:「主意很好!即日起我父子親自領受一份農田,用給我駕車的八條牛分拉四犁耕作,雖然比不上古聖賢所作,也可以與大家一樣同等勞動。」十月,陸遜上表勸孫權廣施恩德、減輕刑罰,放寬田賦的徵收,停止戶稅的收稽。孫權一一作答,表示二人情分特別不一般,喜樂與憂慮實同。於是孫權命令有關主管官員寫好全部的法令條款,派郎中褚逢送給陸遜和諸葛瑾過目,讓他們如果覺得有什麼不妥當之處,就手增削修改。當年,孫權分析交州另置廣州,不久又復合為交州。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揚州牧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未辨真偽,即率步、騎兵十萬人,去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魏明帝曹叡(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建威將軍賈逵率軍向東關(今安徽含山西南),與曹休相策應。 八月,孫權進駐皖口(今安徽懷寧皖水入江處),遣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並派奮武將軍朱桓、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督,各統兵三萬襲擊曹休。時曹休已然發覺,但恥於被騙,自恃兵馬精多,仍與吳軍作戰。

朱桓獻計於孫權道:「曹休本因是皇親國戚而被任用,並不是有勇有謀的著名將領。今如交戰必敗無疑,敗後必逃,逃走時肯定經由夾石、掛車。這兩條道路都很險要狹隘,如若能讓一萬士兵用柴斷路,那麼可把他的部眾全部俘虜,甚至可以生擒曹休。請求用我的部隊斷路,若蒙上天神威,使得曹休自動投降,我們就可乘勝長驅直入,進而攻取壽春,割據准南,劃分許昌、洛陽,這是萬世難逢的良機,切不可失!」孫權以此詢問陸遜,陸遜認為不可,於是沒有採取行動。

雙方最終戰於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大敗魏軍。魏軍敗走,陸遜等督軍追殺,直抵夾石(今安徽桐城北),斬擒魏軍一萬餘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孫權對陸遜榮寵萬分。出征前,孫權讓百官下跪,假陸遜黃鉞,自己執鞭謙遜地見他 ,陸遜班師,仍回鎮荊州。孫權贈送自己的車蓋給他,命左右覆蓋陸遜出入宮殿的大門 。孫權脫下裙帽和帶金環的腰帶贈送他,親自給陸遜戴上 。贈給陸遜繒彩、丹漆 。孫權為群僚召開酒宴,喝醉時,讓陸遜跳舞,並脫下所穿的白鼯子裘贈給他 ,又與陸遜對舞 。等到陸遜回西陵,公卿一起為他送行,孫權又贈給他彩色繒帛的御船 。凡是賞賜給陸遜的,都是御用珍品,沒有哪個人能與陸遜相比。

主持軍政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讚賞陸遜的功績,在大將軍之上又設置上大將軍,地位高於三公。陸遜被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同年孫權東巡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尚書九官等在武昌,讓陸遜輔佐太子,並掌管荊州及揚州豫章等三郡事務,主持吳軍國大事。

陸遜為人正直嚴厲,負責教育皇子公子。當時建昌侯孫慮喜好鬥鴨。陸遜正色地說:「君侯應當勤讀經典,增加自己的新知,玩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孫慮當即就拆毀了斗鴨欄。射聲校尉孫松在公子中最親近孫權,他不整軍紀,放縱士兵,陸遜當著他的面將他的手下罰以剃光頭髮。南陽人謝景稱讚劉廙先刑後禮的理論,陸遜呵斥謝景說:「禮治優於刑治,久為歷史所證明,劉訥以瑣屑的狡辯來歪曲先聖的教誨,完全是錯誤的。您如今在東宮侍奉,應當遵奉仁義以顯揚善言,像劉廙之談不必講了。」

陸遜雖任職在外,但心中卻牽掛著朝廷大事,他上疏陳述時事認為法令條例過於嚴厲,應首先考慮人的優良才能,請求提拔重用施展他們為國效力的才幹。這是撫招遠方人才歸附的大計。

黃龍二年(230年)春天,孫權欲派軍隊取夷州(今台灣)、朱崖(今廣東徐聞及海南島),曾徵求陸遜的意見。陸遜認為不必,上書認為這樣的事情沒有益處。孫權依然去征討夷州,只得到數千人,得不償失,大為懊悔。

嘉禾元年(232年),陸遜率軍向魏廬江(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進發。魏揚州都督、征東將軍滿寵見吳軍捨船登陸,長驅二百里而來,沒有後續部隊,是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極好機會;主張先把吳軍放進來,然後待機破敵。因此,滿寵沒有急於派兵救援廬江,而是督率精銳部隊在楊宜口(陽泉水和決水匯合處,今安徽霍丘東北)設伏,迎擊吳軍。陸遜探得魏軍動向,遂連夜率部撤退。

嘉禾二年(233年)二月春,遼東公孫淵向吳奉表稱臣,孫權大悅。三月,孫權派使者攜金寶珍貨,赴遼東,封公孫淵為燕王。結果公孫淵認為吳國遙遠,難以長期依靠,將使者殺死。十二月,魏國拜公孫淵為大司馬,封樂浪公。孫權聞後大怒,欲親自帶兵去征討。陸遜上書相阻,孫權聽取了他的意見。

智變規慮

嘉禾三年(234年)二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五次攻魏,遣使聯絡東吳協同攻魏。五月,孫權親率大軍十萬進駐巢湖口,準備進攻合肥新城。遣陸遜與諸葛瑾率萬餘人進至江夏(郡治武昌,今湖北鄂城)、沔口(今湖北漢口),準備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還遣將軍孫韶、張承率萬餘人進抵淮河,準備進攻廣陵(今江蘇泰子州.)、淮陰(今江蘇淮安)。

曹睿聞報,遣護軍秦朗統領步、騎兵二萬人援助司馬懿抵禦蜀軍,遣步、騎兵八千人為先頭部隊馳援新城。七月,曹睿親率水師繼進。孫權多次派兵攻打新城,守將張穎等力戰拒守,終不能克。。時吳軍患病者甚多,魏援兵趕到,曹睿統率的大軍即將到達,孫權遂撤圍退兵。

陸遜遣親信韓扁給孫權送信,韓扁返回時,被魏軍巡邏的士兵抓獲。諸葛瑾聞後,心中甚懼,給陸遜寫信說:「陛下大駕已返歸,敵人捉住韓扁,完全掌握到我們的底細。而且現在江水乾涸,應當趕緊撤軍。」陸遜得信後,並未回信,反而派人去種葑、豆,並如往常一樣與諸將弈棋、射戲。於是諸葛瑾親自前來會見陸遜。

陸遜認為陛下已經大駕東歸,沒有什麼可擔憂的,他們需要施展靈變的計策,然後退兵。遂於諸葛瑾定計,仍按原計劃向襄陽進軍,讓諸葛瑾率水軍,陸遜自率陸軍向襄陽進發。魏軍素來忌憚陸遜,馬上回城。陸遜與諸葛瑾遂進軍前行,並虛張聲勢,使魏軍不敢進攻。進至白圍(今湖北白河口)後,揚言狩獵,暗中分兵將軍周峻、張梁等攻江夏、新市、安陸(今湖北雲夢)、石陽(今湖北漢川西北)等地。吳軍所過之處,魏人皆棄物入城,以至將城門堵住,無法關門,魏軍只得自殺其民,然後才得以關上城門。吳軍斬俘千餘人,爾後安全撤回。

陸遜對所俘之人,好生看待,厚加慰勞,嚴禁士兵前來侵擾。帶家眷前來之人,派人前往照看料理。如果失去妻子兒女的,就給他們衣服、糧食,優厚慰勞,打發他們回家,有的人因此受到感動傾慕而相攜前來歸附。鄰境地區的人們也心向陸遜,魏國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人,都率領黨羽部下前來依附陸遜。陸遜拿出所有財物,周到地贍恤他們。又有魏國江夏太守逯式,兼領當地兵馬,頗為吳國邊境之患,但與魏國老將文聘的兒子文休一向不和。陸遜聽說這一情況,即假裝給逯式回信同意他歸降。吳軍將信放在兩國的境界上,逯式惶恐不安,於是親自送妻子兒女返回洛陽。自此後逯式的部下再也不親近依附他,因此被罷官免職。

嘉禾六年(237年)正月,孫權下詔令群臣討論對奔喪進行立法,丞相顧雍奏請違法奔喪應處以死罪。此後吳縣縣令孟宗違法奔母喪歸家,事後在武昌自己將自己拘禁起來聽候處罰。陸遜向孫權說明孟宗的平時作為,並藉機為孟宗求情,孫權於是給孟宗減刑一等,並申明下不為例,於是違法奔喪的事絕跡。二月,孫權遣陸遜督軍征討彭丹,為陸遜所平。

同年,吳中郎將周祗赴鄱陽郡(治鄱陽,今江西波陽)徵兵,周祗問計於陸遜,陸遜認為鄱陽郡百姓易動難安,不召為妙。周祗等不聽,果然激起民變,吳遽等人聚眾起義,殺死周祗,攻下縣城數座。豫章(郡治今南昌)、廬陵(郡治高昌,今江西吉安西南)二郡民眾也群起響應。陸遜與陳表徵討吳遽,吳遽被招安,部分義軍被收編,得精兵八千餘人,三郡平定。陸遜任命陳表為偏將軍,晉封為都鄉侯,北往駐守章坑。

赤烏元年(238年)春,校事的呂壹奸邪的罪行敗露被處死。他先前恃寵弄權,離間君臣,擅作威福,挾嫌報復,且手段又十分殘忍。遠在武昌的陸遜和潘濬憂心此事,提起來常常到了流淚的地步。孫權誅殺呂壹後深以自責。 孫權派遣中書郎袁禮向大家致歉,又責備諸葛瑾、呂岱、朱然、步騭自認為是武官,將責任推給陸遜和潘濬,不肯有所陳述。

其時謝淵、謝宏等各自陳述當前應辦事宜,打算改變一些政治措施,為國家興辦一些有益的事情,孫權將此事下交陸遜審定。陸遜建議:「國以民為本,強盛取決於民力,財貨也出自民眾。民富而國弱,民貧而國強,這種事從古未有。故此治理國家者,得到民心則國家得治,失去民心則國家有亂。如果不讓人民得到利益,而想讓他們竭力效勞,實在難於做到。是以《詩經》有言慨歎『便益人民,上天賜福』。請求陛下廣施聖恩,安撫賑濟百姓,數年之間,國家財力小有豐裕,然後再考慮其他事情。」

出將入相

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在前任丞相顧雍死後,任命陸遜為丞相。下詔說:「朕以無德之人,承應天命,登上大位,天下尚未統一,奸亂之徒充塞道路,朕朝夕憂恐,顧不上休息。惟你天資聰穎,美德顯著,擔任上將重職,輔佐朝廷除亂。有蓋世之功者,就應受到廣大的榮耀,兼具文武才幹的人,定要擔當社稷重任。過去伊尹使商湯興隆,呂尚輔佐西周,如今朝廷內外大事,實由你一人肩負。今以你為丞相,遣使持節太常傅常授予您印章綬帶。你自當發揚光大高尚的美德,建樹美好的功業,恭服遵從王命,安撫平定四方。嗚呼!總管三公職事,訓導群臣百官,能不嚴肅認真嗎?你自勉努力吧!你原來擔任的荊州牧、右都護兼武昌留守等職仍舊。」

陸遜素來深思靜慮,所推測的事沒有一件不應驗。當初暨艷大造建造府第的輿論,陸遜規勸告誡他,認為必定會由此招禍。陸遜又對諸葛恪說:「在我之前的人,我一定事奉他與我一道陞遷;在我之後的人,我則幫助扶持他。現在看您氣勢侵凌上級,心裡蔑視下屬,這並非能鞏固自己德行的基礎。」諸葛恪知道陸遜嫌棄自己,於是又寫信給他說明情況。又有廣陵人楊竺,年輕時就博得較大的名聲,而陸遜認為他最終會惹禍敗亡,便勸楊竺的哥哥楊穆與楊竺分開生活另立門戶。

含恨病終

當時,太子孫和同魯王孫霸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兩宮並立,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孫和或孫霸,全琮告知陸遜,陸遜認為這些子弟應該憑借才能得到採用,不應該私自邀利取榮。他站在中立立場,認為這些支持兩宮勢力的子弟必會各自結成派別,這是古人最忌諱的事。陸遜又寫信給全琮說,全琮之子全寄支持孫霸,必定會給他的家族裡帶來禍患。全琮不採納他的意見,二人甚至生出了間隙。

孫權私下召見楊竺,楊竺認為魯王有文武英才,應為嫡嗣。孫權答應了他。當時有役使藏於孫權的床下偷聽,告知了孫和。孫和於是與陸遜族子陸胤密議,欲請陸遜上疏表諫 。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通信。陸遜於是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 ,請求面見。孫權發怒,因為陸遜是重臣沒有處罰他,派使者前去責備。

此時,太子黨與魯王黨爭鬥更加激烈,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人支持太子,全琮父子指出當年芍陂之役中張休、顧承與典軍陳恂串通謀取功勞,最終三人被流放。而吾粲因為要求魯王遷徙到外地和寫信給陸遜而遭到孫霸全寄記恨,被下獄處死。陸遜內心氣憤難平。赤烏八年(245年)二月 陸遜去世,終年六十三歲。家裡沒有的富餘的財物。 。

身後之事

陸遜長子陸延早亡,次子陸抗襲爵 。陸遜去世時陸抗時年20歲,被孫權任命為建武校尉,領陸遜部眾五千人。陸抗葬父於蘇州,還都謝恩時,孫權拿出以前楊竺告發陸遜的20條罪狀,與陸抗核實。陸抗逐條對答,為父辯白。孫權聽了陸抗之言,漸漸消除了對陸遜的怒氣。

赤烏十三年(250年),楊竺夥同孫霸構害孫和之事敗露,楊竺時先已密談洩露一事被誅,仍被流屍於長江。太元元年(251年),陸抗還都治病,等到要離開,孫權哭泣著與他告別:「吾過去聽用讒言,對你父親違背了正道,有負於你。我前後責問的材料,一把火燒滅乾淨,不要讓人再見到。」

吳景帝孫休繼位時,追諡陸遜為昭侯。

歷任官職:東曹令史→西曹令史→海昌縣令・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偏將軍右都督→宜都太守・撫邊將軍・華亭侯→右護軍・鎮西將軍・婁侯→(上將軍・列侯→別駕從事・茂才)→大都督→輔國將軍・荊州牧・江陵郡侯→上大將軍・右都護→丞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