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姜維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魏延和姜維都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將,魏延以鎮守漢中出名,劉備得到漢中之後,沒有選擇人人看好的張飛,而是選定了魏延,魏延也的確不負眾望,鎮守漢中近十年的時間,沒有出過問題。姜維主要就是以接替諸葛亮的北伐為出名,但其實他也曾經鎮守過漢中,只不過遠遠不及魏延,漢中也是在姜維的手裡丟掉的。那麼,為什麼魏延能夠守得住,姜維卻做不到呢?
魏延坐鎮漢中大約十五年(公元219-234),但其實從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著手北伐時,漢中的防務的實際指揮權就到了諸葛亮手裡。魏延鎮守漢中的防禦戰略是重點佈防漢中周邊的戰略要地,充分利用秦嶺這一天然屏障堅決的打防禦戰和消耗戰,據敵於國門之外,把敵人拖到糧絕不繼,迫使其退兵。此戰略非常適合實力較弱的蜀漢,所以在魏延鎮守期間,漢中固若金湯。
諸葛亮於234年死後,魏延因與楊儀內鬥失敗,被夷滅三族。魏延死後,吳懿、王平、胡濟等人先後鎮守漢中,他們繼續採用魏延的防守策略,確保漢中安全。可見,魏延的策略是正確的。胡濟雖然是漢中都督,但卻受到姜維的節制。258年,大將軍姜維命令胡濟放棄之前的策略,實行「斂兵聚谷」戰略。斂兵聚谷就是收縮漢中的防禦戰線,集中兵力確保漢、樂兩城,放來犯之敵進入防區,堅壁清野,使敵軍困乏,繼而將敵軍聚殲在漢中的山野之中。
姜維這麼做有他的考慮,因為曹魏很少主動入侵漢中,所以他斷定曹魏的主攻方向是隴西,所以收縮了漢中的防線和兵力,強化隴西一線的防禦。但是姜維沒有料到曹魏會在263年舉兵十八萬分三路進犯,主攻方向竟然是漢中。而駐守在沓中的姜維也被鄧艾擊敗,成都的援軍也遲遲不到。所以鍾會所部十多萬人進入漢中後,漢中守軍無法抵擋,或戰死,或投降,開戰一個月,漢中丟失。
之後姜維只能和援軍合兵一處,退守劍閣。這個時候姜維倒是採用了魏延的戰略,將鍾會死死的拖在劍閣關外一個多月,糧草不濟的鍾會有了退兵的念頭。
劇本如果正常演下去,曹魏退兵,蜀漢雖然丟了漢中,卻不至於亡國。但鄧艾卻出奇招,偷渡陰平,抄了蜀漢後路,劉禪最終投降。所以,姜維對蜀漢的滅亡負有一定責任,也從側面反映出魏延的戰略要比姜維略勝一籌。
劉備攻下漢中後,就任用魏延鎮守漢中,從此魏延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鎮守漢中十餘年,未曾讓魏軍越過一步,從這件事上就足以看出魏延的能力,然而同樣作為蜀國的大將,姜維在鎮守漢中時,僅僅守了一個月就被魏軍攻陷,要知道姜維可是諸葛亮的繼位人,無論是謀略還是武力上,都是蜀國後期數一數二的將領,那麼為何魏延能鎮守漢中十餘年,而姜維僅僅守一個月就戰敗了呢?
其實,真實原因也很簡單,魏延鎮守漢中的時候,可以說是蜀國最強盛的時候,此時的蜀國不僅擁有荊襄九郡,還攻佔了漢中,無論是士氣還是國力都足以和魏國抗衡,而姜維鎮守漢中時,已經到了蜀漢末期,連年的征戰導致蜀國國力空虛,連年北伐也讓蜀國積攢了幾十年的國力耗費一空,而反觀魏國,由於地大物博,連年的征戰雖然消耗了魏國的國力,但卻沒有傷及魏國的元氣,在這樣的情況下,姜維想要抵擋魏國強大的攻勢更是難上加難。
另外一點,劉備統治蜀國時期,全國百姓仍然一心向漢,對劉備的支持就更大,加上荀彧崔琰等世家大族的存在,一心想要恢復漢室,曹操對於這些人時刻提防著,自然無心攻打漢中了,而到了三國後期,隨著曹丕篡漢自立,世人只知有魏,不知有漢,而魏國也有更多的精力來攻打蜀國,而要想攻佔蜀國,漢中是必取之地,因此魏國哪怕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攻下漢中,因此像鄧艾鍾會等人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打漢中,在這種連續的攻擊之下,即使魏延恐怕也很難堅守長久。
最後一點,魏延在鎮守漢中的時候採取的是防禦性戰略,漢中地形易守難攻,魏延依據地形設立了鐵壁銅牆般的防線,因此魏軍想要攻取漢中十分困難,而姜維在鎮守漢中之時,為了完成諸葛亮的北伐大業,採取的是主動進攻的戰術策略,因此也給了魏軍以機會,最終導致漢中失守,而漢中的失守使得蜀國的第一道門戶被魏軍打開,而蜀國也離滅亡之日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