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為何卻足足拖了20年之久,才再次開始北伐之旅?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姜維為何卻足足拖了20年之久,才再次開始北伐之旅?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的蜀漢致力於興復漢室,一統中原。而對此壯志,身為蜀漢軍師的諸葛亮自然也是不遺餘力的想要實現。於是自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諸葛亮先後發動了五次北伐戰爭,想要進一步擴展蜀漢勢力。但很不幸,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因北伐之事心力憔悴,最終病死於五丈原。而蜀漢大軍隨後便退回漢中,北伐之事就此擱淺。

而諸葛亮在逝世之前,也曾向自己信任的幾位蜀漢支柱言明自身以及先主劉備的遺願。而身為諸葛亮繼位人的姜維,自然也知曉諸葛亮最後的遺願的。但是令所有人都感到不解的是,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而被諸葛亮寄托重任的姜維,卻足足拖了20年之久,直到公元253年才再次開始北伐之旅。這又是為何呢?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諸葛亮數次北伐中原,蜀國早已元氣大傷,無力再次北伐。

在三國之中,蜀漢本就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而先主劉備與諸葛亮又有壯志,想要北伐以謀天下。但是諸葛亮卻顯然忘了一件事,那就是戰爭對於國力的消耗之大。諸葛亮一生中共有五次北伐壯舉,而每次都幾乎舉全國之力,這樣的行為雖然有利於北伐戰爭的勝利,但是卻也導致了蜀漢自身實力的逐漸消磨。

而上文也提到了,蜀漢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而經過諸葛亮的數次北伐,戰爭給蜀漢的百姓帶來了難以言喻的壓力和痛苦。本身蜀漢百姓才不足百萬餘戶,又因北伐所展開的大規模戰爭,幾乎十名百姓就要負擔起一位士兵。這樣的舉動,自然也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川民食不果腹,面有菜色。但因為有足智近妖的諸葛亮指引,他們咬牙承擔起了這份苦難。

而在諸葛亮死後,百姓遭受了數年戰爭之苦,普遍都不想再讓蜀漢進行戰爭。而作為諸葛亮繼位人的姜維,也沒有人認為他會比諸葛亮更有才能,會帶領蜀漢北伐成功,正是因此,姜維就算有心即刻北伐,再次發動戰爭,也是無法實現的。況且諸葛亮的多次北伐戰爭已經導致蜀漢自身實力下降,急需休養生息,恢復國力。自然而然,姜維只能選擇休養生息,過段時間再進行北伐。

第二、諸葛亮死前,推舉的另有大臣輔佐朝政,而他們並不主張北伐。

據《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死前曾推舉過幾位大臣:"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而這裡提到的蔣公琰和費文偉,便是我們所熟知的蔣宛與費禕。而這兩位大臣,在諸葛亮死後也是迅速穩定了蜀漢朝中的局勢。

但是對於姜維來說,蔣宛與費禕得權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這二人都是消極北伐派,他們對於北伐之事並不十分重視,只想要蜀漢先休養生息,恢復國力。而姜維此時也只是費禕的部下,對於費禕的命令即便心有不甘,也只能遵從。而姜維每每有北伐之意時,費禕總是勸告姜維:"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幸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而據《三國誌》記載:"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朝中大臣皆主張休養生息,而姜維雖有北伐之志,卻無兵權與勢力,無奈也只能選擇暫時蟄伏。況且諸葛亮死後朝中局勢不穩,各派官員都想要爭權奪利,後主劉禪又年紀尚輕,並無威信。此時此刻,選擇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也不失為一良策。

第三、姜維起初位卑言輕,後來得權後便逐漸開始北伐路。

上文也提到了,諸葛亮死前推薦掌管朝中局勢的大臣另有其人。而姜維即便十分得諸葛亮信任,又是諸葛亮選定的繼位人,但姜維始終逃避不了他降將的身份,在蜀漢也難免暫時無權無勢,位卑言輕。此時的姜維,自然沒有辦法即刻糾集兵力,出兵北伐。

所以姜維只能等,等到蜀漢朝中堅持休養生息的大臣去世,大權落到自己手中時,再進行北伐。據《三國誌》記載:"十六年春,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魏雍州刺史陳泰解圍至洛門,維糧盡退還。"這便是姜維第一次北伐的開端。以上便是姜維為何會在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北伐的原因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