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曹操歷來被看做「奸雄」。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提到曹操時,或許很多人會想到一個奸詐陰毒、心狠手辣的梟雄形象。作為漢室的臣子,曹操卻挾持漢帝號令諸侯,利用皇室的名義鞏固自己的權勢與地位。甚至,他的繼位人曹丕還篡漢稱帝,並將其尊為了魏武帝。
如果從曹操後半生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毫無疑問是一個獨攬大權、無視漢室的奸臣、逆賊,不過,這樣的曹操也曾經是一個心存漢室的愛國志士,甚至為此數次陷入險境。那麼,曹操到底經歷了些什麼,才會從昔日值得敬佩的屠龍勇士轉變成了人們所口誅筆伐的惡龍呢?
從身世上來說,《三國誌》曾表示曹操的祖上是漢初相國曹參,不過書中同時也表示「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曹操的父親曹嵩是當時宮中頗有權勢的大宦官曹騰所收的養子,這位曹操名義上的祖父深受漢室恩寵,這對於青少年時期的曹操或許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根據曹操自述平生的《讓縣自明本志令》記載,曹操年輕時期的野心並不算大,他原本不過是「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後來,曹操被朝廷授予了武職,因此理想也有所改變,那時意氣風發的曹操「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此時一心為祖國南征北戰,將畢生追逐的目標定為區區征西將軍的曹操,顯然不會想到自己日後將會取得多麼顯赫的地位。然而,隨著漢末的劇烈動盪,曹操的理想終究越來越失去了達成的可能性。據孫盛《異同雜語》記載,曹操曾經偷偷潛入奸宦張讓的臥室,打算趁其睡著將其殺害,從而剷除朝廷的一大憂患。可惜的是,他沒能取得成功,而這個故事也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改為了「孟德獻刀」一段。
後來董卓進入京城,仗著自己麾下的兵馬作威作福,引得天下諸侯群起討伐,在眾多勢力中,曹操雖然不是最強大的,但卻一定是最積極的。當時,董卓儘管被迫從洛陽撤離,但卻仍然擁有一支強大的部隊,因此袁紹、袁術等諸侯都不敢追擊,而是開始慶祝眼前小小的成功。曹操見狀發出了「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的質問,隨即自己引兵前去追擊董卓。
人們往往認為曹操老謀深算,甚至諸葛亮都在《後出師表》中表示:「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不過,此時的他為了一舉討滅國賊選擇乘勝追擊,結果被徐榮大敗,史書記載他當時「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可謂情形十分危急、姿態非常狼狽。儘管出師不利,但曹操此時對於復興漢室的熱心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夠在眾人各懷鬼胎時遵循自己的內心行動,這相當值得肯定。
不過,隨著漢室的逐漸傾頹,曹操也終於不再是那個熱血青年,而是逐漸開始認清現實,並為自己考慮。毫無疑問,漢末的統治是極為腐朽的,這也是諸多社會矛盾爆發的原因。到了曹操、袁紹等諸侯各據州郡時,漢王朝昔日的輝煌已經蕩然無存,與之相應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漢朝失望乃至絕望,不再相信漢王朝可以再度復興。
其實,曹操的轉變正是當時大多數人心態的體現,畢竟朝代本來就並非不會更迭,昔日的夏、商、周、秦都曾經是大勢所趨,但也都相繼走向了滅亡,被嶄新的王朝代替。既然如此,何必一個勁兒地維護漢朝這個氣數將盡的腐朽王朝呢?面對這個問題,曹操選擇了順應時代,只在名義上擁護漢朝的統治,而實際上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
時代的潮流是一方面,逐漸成熟也是另一方面。我們無法確定曹操最開始迎接漢獻帝劉協是否單純只是為了將其利用,但毫無疑問的是,自從曹操主動迎接獻帝,擁有了名義上號令諸侯的正統地位,他就開始被各方勢力紛紛貶損為「曹賊」。在當時的環境下,曹操如果還是當初那個一腔熱血的志士,根本不可能立足,也沒法維繫好自己的勢力。
綜上所述,曹操身處時代的激流當中,目睹著漢王朝存在的一系列弊病、亂象,深感其腐朽,又從一次次失敗、遇險中總結經驗教訓,磨礪自己的心性,最終成長為了一個心狠手辣的霸道人物。不得不說,在那樣的亂世裡,只有心機深重者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曹操經歷過無數失去,這才變成了被人唾棄但能夠真正實現自己抱負的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