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曹操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祖父是大宦官,自己是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的演繹下,其言行更是披上一層神秘的外衣。比如曹操死後埋葬在哪裡,就成為了千古之謎,即便在安陽挖出疑似曹操墓,也有很多問題在困擾著考古專家,這一切都和曹操死前的遺言有很大關係。
曹操在晚年是如何安排百年之事的呢?可能因為曹操是盜墓賊的老祖宗,是摸金校尉的總領導,所以對死後墓葬的安排,特別的謹慎。據《三國誌》記載,曹操在死前兩年時間就定下了基調,墓葬的原則簡單說來有八個字:以高為基,不封不樹。
簡單點說,就是埋葬曹操的時候不要留下任何的印記。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還有另外一套說法,說曹操死後立下遺囑,在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置72疑塚,在曹操死後,埋葬的過程,72路人馬同時啟動,同時埋葬,以至於到底曹操墓是哪一個,成千古之謎。
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後人都把《三國演義》當正史(現在還有很多可愛的親,一談三國人物資料來源都是三國演義),甚至有盜墓賊根據《三國演義》的說法,在河南安陽市一個傳說叫講武城的附近,見到高高的土丘就挖盜,他們的思維很簡單,不是有72個疑塚嗎?全挖開看看不就得了。
可惜的是他們一無所獲。不過也不能全怪他們,在河南很多農村,只要是有比較高的土丘,很多村民都親切的叫它們「曹操墳」,如果按照這個叫法,只在河南一地,可不僅僅有72疑塚。更有意思的是韓國棒子,所謂的歷史學家大言不慚。
說曹操表面上設置了72疑塚,其實曹操死後早就暗地裡偷運回韓國,埋葬在了全羅道。至於為啥曹操埋葬在韓國呢?因為曹操本來就是韓國人,幼年的時候躲避戰亂,逃亡到了漢朝,才被一個大宦官收養。真佩服韓國棒子的想像力,他們的腦袋上基本上都裝了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