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東吳有著名的二張。二張,一指張昭,另外一張,即是張紘。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張紘的名氣,在小說裡,沒有張昭大,歲數卻比他大。張昭生於公元156年,張紘生於153年。
仔細比較歷史上的二張,有一個驚奇的發現,年齡相仿的二張,其實張紘的名氣比張昭大。
這有什麼證據呢?
證據1,張昭曾被舉為孝廉,但他沒有的接受。張紘曾被舉為茂才。孝廉,是郡推舉的,茂才是州推舉的。州比郡大得多,因此,茂才比孝廉少得多,起點要高一些。
證據2,後來,徐州刺史陶謙想舉張昭為茂才,被張昭拒絕。而張紘呢,朝廷大將軍大將軍何進、太尉朱俊、司空荀爽想辟他為掾屬,張紘拒絕應召。張紘,讓除了皇帝之外的掌權之人都耳聞,名氣之大,可見一斑。
證據3,孫策派人去朝廷,怕北方士大夫嘲笑江南沒有博學之士,於是派張紘出面。張紘到許昌後,和大牛人孔融、陳琳等彼此欣賞。陳琳還謙虛地說:「我和王朗在這,足下和張昭在那(江東),相比而言,是小巫見大巫啊。」曹操還任命張紘為會稽東部校尉。
此外,張紘對於孫策,還有著諸葛亮一般的作用,他曾給孫策獻過類似隆中對的大策劃。
當時是公元191年至193年之間,孫策守孝,全家搬到江都——現在的蘇州,見到張紘。
孫策向張紘請教,如何實現為父親報仇雪恨,為朝廷平定天下。
張紘起初並未應承,找了個借口推辭。孫策再次誠懇表白,張紘被打動,給他出了如下計劃——
1,近期,發揮驍勇善戰的特點,投奔孫策的舅舅吳景,招兵買馬,積蓄和發展自己的力量。
2,中期,向揚州和荊州方向發展,佔領兩州,成為自己的根據地。
3,遠期,憑借長江天險,平定各地叛亂,匡扶漢室,成就一番偉業。
這個為孫策量身打造的策略,後來成為孫策和孫權發展的既定方針。
那麼,問題來了。
張紘名氣這麼大,這樣受朝廷待見,又有大謀略,怎麼在孫家使用的時候,還排在張昭之後?
原因有兩個:
第一,張紘,只是儒士,並不像張昭那樣是士族。張昭能調動的人脈和資源,要遠遠超過張紘。
第二,張紘被曹操任命會稽郡東部校尉,這個正式職務,在帶來榮譽的同時,也帶來戒心。孫權稱呼張紘,不直呼其名,而是稱東部。孫權潛在擔心,這個張東部會不會死心踏地效忠東漢朝廷,而不是他孫家王朝?
這個擔心,確實有道理。
從張紘給孫策、孫權的出謀劃策和勸告中,張紘的言行,始終圍繞儒家正名和善惡。
他在分別勸告孫策和孫權不要親自衝鋒陷陣時,明確主將和主帥的職責,不能把將和帥混為一團。
公元212年,臨死前,張紘給孫權留下信件。信中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要如饑似渴地尋求賢才,不厭其煩地接受忠諫。
張紘留下一首詩,《雜曲歌辭 行路難》
君不見溫家玉鏡台,提攜抱握九重來。
君不見相如綠綺琴,一撫一拍鳳凰音。
人生意氣須及早, 莫負當年行樂心。
荊王奏曲楚妃歎,曲盡歡終夜將半。
朱樓銀閣正平生,碧草青苔坐蕪漫。
當春對酒不須疑,視目相看能幾時。
春風吹盡燕初至,此時自謂稱君意。
秋露萎草鴻始歸,此時衰暮與君違。
人生翻覆何常足,誰保容顏無是非。
詩裡,有及時行樂的浪漫,又有春光易逝的感歎。
60年裡,從153年,看到212年,歷經外戚、宦官爭鬥,黃巾亂世,諸侯爭霸,張紘最後的結論,也許是世事無常,無人永生,是非功過,秋風掠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