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青山知史冷:淺談三國姜維的歷史評價問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閱盡青山知史冷:淺談三國姜維的歷史評價問題

歷史往往是殘酷的,史書所言常常有失公道。陳壽的《三國誌》評維曰: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孫盛的《晉陽秋》更譏其為「亡國之亂相」。嗚呼,余讀史至此,悲憤莫名!姜維以羈旅之孤臣,負軍國之重托,內有庸君懦臣,豎閹構陷;外有強敵窺伺,虎視眈眈。以魏蜀國力懸殊若此,勝算渺茫,維豈不知?然仍苦心孤詣,北伐不止,何也?《後出師表》云: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也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明也。

維強撐危局,試以一已之力,圖挽狂瀾於即倒,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忠肝義膽,可昭日月。縱內外交逼,雄心不回,雖千萬人吾往矣!此豪情壯志,俠烈風骨,千載而下,猶令人感佩不已。而自乎孱主迎降,全師解甲,猶思運曲逆六奇之策,收卞莊一舉之功。惜計不成,殺身成仁,不亦壯哉?維死時見剖,膽如升大,大膽無畏,名實相符,伯約真英雄也!三分歸晉,蜀漢終究還是滅亡了,對於一個戰敗國的將領,史家又能有什麼好評價?幸而還有裴松之,李贄等一批有良識負責任的大學者敢仗義直言,對伯約的評價還算客觀公允。所謂公道自在人心,伯約的才華和功績又豈是史家一支禿筆就可以輕易抹煞的?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評?余雖不才,不甘沉默,不平則鳴,不復贅言。

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2.鍾會與姜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鍾會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州名士,(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勝也。」3.鄧艾亦謂蜀人曰:「姜維,雄兒也。」4.陳壽評曰: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5.郤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談,常譽成毀敗,扶高抑下,鹹以姜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以是貶削,不復料擿,異乎春秋褒貶之義矣。如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6.孫盛曰:異哉郤氏之論也!夫士雖百行,操業萬殊,至於忠孝義節,百行之冠冕也。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且德政未敷而疲民以逞,居禦侮之任而致敵喪守,於夫智勇,莫可雲也:凡斯六者,維無一焉。

實有魏之逋臣,亡國之亂相,而雲人之儀表,斯亦惑矣。縱維好書而微自藻潔,豈異夫盜者分財之義,而程、鄭降階之善也?臣松之以為郤正此論,取其可稱,不謂維始終行事皆可準則也。所云「一時儀表」,止在好學與儉素耳。本傳及魏略皆雲維本無叛心,以急逼歸蜀。盛相譏貶,惟可責其背母。餘既過苦,又非所以難郤正也。7.干寶曰:姜維為蜀相,國亡主辱弗之死,而死於鍾會之亂,惜哉!非死之難,處死之難也。是以古之烈士,見危授命,投節如歸,非不愛死也,固知命之不長而懼不得其所也。8.《傅子》曰: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死士,不修布衣之業。9.常璩《華陽國志》撰曰:姜維才非亮匹,志繼洪軌,民嫌其勞,家國亦喪矣。10.《世語》曰: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11.胡三省評注《資治通鑒》曰:姜維屢敗而不止,為亡蜀張本。12.明代大學者李贄稱伯約為「又一孔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