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敗街亭,他上疏後主自貶3級,由丞相貶為右將軍。不久第二次北伐,10萬蜀軍又兵阻陳倉,以勞而無功結束,這一次諸葛亮卻沒有再請自貶。
是一向嚴於律已的諸葛亮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呢,還是他認為陳倉之戰並非敗仗?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秋,諸葛亮第二次率兵北伐,這一次沒有再出祁山,原因有三:一是蜀軍在隴西新敗,再去那裡大家心理上多少會有些障礙;二是隴西各郡降而復叛,曹魏再次收復後親蜀漢的勢力盡被清洗,再去不會得到之前那樣的歡迎;三是此次必須抓住戰機,趁魏軍被其他戰場拖住的機會發起突然進攻,出隴西過於遲緩。
諸葛亮選擇出大散關直插陳倉的路線,陳倉即今寶雞,駐守在這裡的是魏將郝昭。當時蜀軍約10萬人,守城的部隊才1000多人,在兩次勸降無果的情況下諸葛亮下令總攻,但用盡了各種辦法,花了20多天沒有把陳倉攻下,魏軍增援部隊趕到,諸葛亮只得撤軍。
10萬人打不下一個小小的縣城,有人認為陳倉之敗緣於指揮有誤,如曾國藩說:「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
也有人看法較客觀一些,如元人胡三省說:「攻則不足,守則有餘。尚論其才,則全城卻敵者,其才非優於攻者也,客主之勢異耳,故曰用兵之術,攻城最下。」
那麼,如果再給諸葛亮一些時間,能不能攻克陳倉呢?
當然是可以的,因為堅固的城池說它難以攻破,是相對於時間而言的,有足夠的時間,城池堅固這個因素在攻防利弊轉換中就會被淡化,重新回歸到雙方整體實力的對決。
但這只是戰術層面的推演,在戰略層面上單純的攻防戰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必須放到整個戰局中去考察。《三國誌》記載,3萬增援的魏軍在張郃率領下馳援陳倉,諸葛亮沒等敵人的援軍到達就回師了,撤得比較從容,安排也很周密,在回師路上還將追擊而來的魏將王雙斬殺。
當時蜀軍有10萬人,3萬敵軍增援似乎可以一戰,諸葛亮卻選擇了退兵,退得很乾脆,這就有了一個疑問,似乎諸葛亮過於謹慎了,或者這件事還另有隱情。
當看到諸葛亮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一封信時,似乎找到了這些疑問的答案,這封信容易被大家忽視,因為《三國誌》等史書沒有收錄,它保存在《水經注》裡,諸葛亮在信中說:
「有綏陽小谷,雖山崖絕重,溪水縱橫,難用行軍。昔邏候往來,要道通人。今使前軍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扳連賊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
意思是:有一個叫綏陽的山谷,山崖險要,溪水縱橫,行軍困難。以前偵察兵在一帶往來,都走的是險要的小道。現在我命令先頭部隊砍伐樹木,修建道路,以便通往陳倉,足以牽制敵人,讓他們不能分兵去進攻孫吳。
諸葛亮寫這封信的時間是陳倉攻城戰打響前,信的內容至少可以說明幾點:一是在大戰即將拉開帷幕的時候,諸葛亮還在與遠在孫吳的哥哥通信,保持著信息上的溝通;二是此次北伐諸葛亮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派出偵察人員前往陳倉一帶做過偵察;三是信中特意講到蜀軍的行動可以起到牽制魏軍的效果,讓他們不能分兵攻打孫吳。
尤其是第三點,透露出蜀軍此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就是配合孫吳,所以大戰將至的緊張時刻諸葛亮還有精力給哥哥寫家書,因為這不是普通的家書,而是通過哥哥向盟軍通報情況的重要信函。
劉備死後吳蜀重新交好,在軍事上雙方多有配合,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孫權也出兵牽制了曹魏,這種配合應該是雙方面的,既有孫吳配合蜀漢,也應該有蜀漢配合孫吳。
孫權、陸遜當時正在策劃一場大戰,通過詐降的辦法引誘魏軍東線戰場總指揮曹休上當,這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戰,因為高度機密事先不大可能通報蜀漢,但戰事一開,為保證勝算,孫權必定會立即通報蜀漢,請這邊出兵攻打曹魏的西線,減輕孫吳的壓力。
諸葛亮接到孫吳方面的請求後立即行動,在西線戰場發起進攻,不僅牽制了西線戰場魏軍總指揮曹真不敢亂動,而且調動原屬荊州戰場的張郃率部回援。
從戰術層面看,陳倉失利,諸葛亮二次北伐無功而返;從戰略層面看,它調動了魏軍主力,配合了盟友的行動,實現了主要預定目標,所以諸葛亮也沒有戀戰,迅速回防。
如果又是一次大敗而歸,一向嚴於律已的諸葛亮一定會再次做出反省或自罰,而這一次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