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為什麼會失敗,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諸葛亮在6年間先後對曹魏發動了五次大規模征伐。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準備再次出兵斜谷口,並且協同孫權同時攻魏。只不過這次司馬懿猜到諸葛亮動向,先是搶先駐紮北原破解了諸葛亮的第一波攻勢。此後孫權出兵十萬北上,曹睿得知消息後決定御駕親征,擊敗了東吳的進攻。另一邊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持百日,無論諸葛亮用何激將法,司馬懿就是閉門不出,導致諸葛亮此番再無收穫。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發起第五次北伐。司馬懿作為防守方,率領二十多萬軍隊,擁有強大的騎兵和步兵,具有主場優勢,兵種優勢,軍力遠比蜀漢強大,後勤供應遠比蜀漢方便,居然害怕只有八萬步兵的諸葛亮向北穿過茫茫秦嶺後繼續向東進逼長安,對諸葛亮選擇西出五丈原感到慶幸,可見司馬懿對諸葛亮十分的恐懼。這是因為在第四次北伐期間,擁有優勢軍力的司馬懿連續多次被諸葛亮擊敗,總計損失兩萬五千多人,其中鹵城之戰被一舉殲滅一萬五千人,最後還損失了當世著名將領張郃。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怕了,自此畏蜀如虎。
諸葛亮為了能夠進行最後的北伐,帶領了10萬大軍向北出發,而兩軍在同樣的時間抵達了渭河附近。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掙扎以後,司馬懿決定在渭水南方安營紮寨,雖然這種背水而戰的局面對於自己來說非常危險,但是俗話說得好,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司馬懿也正是憑藉著這樣的膽量,才在這個地方佔據了先鋒和主導地位。當時司馬懿先行決定了地域以後,諸葛亮就只能被迫的選擇剩下的兩條路,而這兩條路就是司馬懿進行猜測的主要線路。一條是從武功出發直取長安,另一條是向西進軍五丈原,從而與魏軍展開決鬥。
司馬懿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武功與五丈原東西斜對,若諸葛亮選擇進軍武功,那司馬懿就必須放棄拒敵於渭水的計劃,率領大軍返回關中防守,這樣戰爭的主動權就由諸葛亮所掌控。更重要的是,如果諸葛亮能打下武功,就可以紮住腳跟,切斷司馬懿大軍與長安的聯繫,逼著司馬懿與蜀軍決戰,如此魏軍將面臨凶險萬分的境地。但問題是,進軍武功有個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他的主要行軍路線是渭河與秦嶺之間的一條河谷,這條谷道非常狹長,諸葛亮如果從這裡行軍,士兵就不得不排列成一字長蛇的陣勢,正好將自己的側翼暴露給了魏軍,這種情況就如同當年劉備的連營七百里,非常危險。自古側敵行軍就是兵家大忌,諸葛亮他敢冒這個險嗎?
本質上司馬懿的「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襲策略都相同:若諸葛亮10萬大軍攻佔長安,再分軍攻佔函谷關,切斷關中和曹魏山東地區的聯繫,關中魏軍要麼北走,要麼西走,關中基本可以奪取。但諸葛亮就是過於謹慎,不敢冒風險,一心想要奪取關中西部,建立根據地,然後慢慢向東奪取長安等關中東部地區。這就注定了諸葛亮可以做軍事,可以治理內戰,但不適合做軍中主帥。若換劉備,最多兩次北伐,既可奪下關中。基本上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合適的:「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