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三國群雄割據時期,江東六郡被孫策統一,也奠定了後來東吳政權建立的基礎,只可惜英年早逝,這麼一大片土地只能交給自己的弟弟孫權。從後面的事情來看,很多人都會認為孫權是最沒有領導能力的人,偏偏成為了一方霸主。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孫權真的沒有什麼領導能力嗎?
個人認為孫權才是三國中間最不容易的一個君主,他面臨的困難遠比曹操和劉備要大,能夠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證明他的能力。當然,他的很多選擇都是不得已為之,都是根據形勢必須做出的選擇,談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們來看孫權的困境。
從外部來看,孫權面對兩個強勁的對手,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一個是以劉皇叔自居的劉備。兩個人都以漢室正統自居,佔據了道德高位,而孫權就顯得不倫不類了,他不過是一個割據一方的軍閥罷了。統一天下對孫權來說只是一個空想,也可以說連想都不要想,處在兩強的夾縫中間,能自保就不錯了。
從內部來看,他的江山基業和政治班底,都來自於孫策的轉讓。孫策剛剛打下江東六郡,沒多久就死掉了。孫權接班的時候年僅18歲。不管是江東土著勢力還是孫氏宗親,都有叛亂和勾結外敵的事件發生,也就是說,孫權的江山並不鞏固。
孫權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張昭,武有周瑜。以他們兩個人為首領導團隊控制了東吳的政權,一開始孫權對他們兩個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為他們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張昭卻活了很久,孫權對他一直既容忍有鬥爭,到了張昭的晚年,孫權還不忘諷刺張昭一把:當年赤壁大戰時,你勸我投降曹操,如果當年聽你的,朕會有今天的地位嗎?朕又會是在哪裡呢?
其次,我們來看孫權即位後的一系列政治選擇。
對外與劉備結盟,共同對抗曹操。偶爾也會向曹操稱臣,敲打一下劉備。不管出於哪一種選擇,都是在為東吳爭取一個最好的外部環境和現實利益。
對內,孫權做的事情就比較多了。既要安撫孫策留下來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攏江東本土勢力來維護政權穩定和牽制孫策的政治班底。同時,孫權還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團隊。
孫權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戰略大師魯肅,他為孫權規劃了動物發展的戰略方向和實施方案。另外一個就是陸遜,他是江東本地四大家族的傑出代表,他幫助孫權奪回了荊州,打敗了劉備,抵抗了曹丕,鞏固了江東的外部局勢。
鑒於孫權的內外壓力都比較大,所以他沒有辦法作出大的改革調整。孫權只能在孫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馬和江東的四大家族中間做政治平衡,讓他們相互牽制,以便於自己的整體管控。
最後我們來看孫權晚年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這麼做?
在三國中間,劉備政權的主體是外來政權,依靠的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關係非常不好,因此很難得到本土勢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滅亡。曹魏政權則相反,過度依賴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終被司馬懿奪權。
相對於劉備和曹操而言,孫權的東吳最後才滅亡,就是孫權政治路線正確的結果。
孫權沒有過度的依賴哪一方勢力,而是在各方勢力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所以能夠長期維持自己的統治。到了孫權的晚年,孫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孫權的嫡系人馬中,外來勢力逐漸凋零,江東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為了維持政治平衡,孫權不得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尋找不同的借口,嚴厲打壓江東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陸遜,殺死了不少江東四大家族的人才。為了鞏固東部的政權,他還廢掉了自己和江東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可以說,孫權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他做出的一切選擇都是為了維護孫氏江山,讓各派勢力能夠達到一個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勢力過大,孫權就會出手打擊。這一切都是一個成熟政治家必須採取的政治手段,也是東吳能夠堅持到蜀國和曹魏滅亡之後,成為三國中最後一個才被滅亡的國家。
對於一個實力並不強大的國家而言,孫權能做到這個程度,實屬不易,誰又敢說孫權是一個昏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