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三國網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孫權的故事。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
孫權稱帝的時間點選擇的挺好,因為在那一年,昔日的勁敵包括曹操、劉備、曹丕都已死了,蜀國與東吳重歸於好,雙方結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一致抗曹。
在外部環境十分有利的條件之下,孫權稱帝了。稱帝當日,孫權立孫登為太子,追封孫堅為太上皇,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
不少人看了孫策的封號之後,紛紛替孫策鳴不平,替孫策抱屈,因為是江東是孫策打下來的。他臨死之前把江東交給了孫權,假如沒有孫策,就沒有孫權的未來,按照常情來說,孫權至少應該追封孫策為太上皇。
不管在當時,還是後世,人們都認為孫權都有些忘恩負義。就連《三國誌》的作者陳壽都替孫策感到不值,陳壽寫道:
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翻譯過來就是,老孫家能割據江東,擁有三分之一天下,是人家孫策打下來的,孫權太不地道、太不講究了,僅僅把孫策的兒子封為侯爵,還不及一個大將軍。
陳壽的觀點基本上代表著主流觀點,加之,孫權在晚年之時,老眼昏花,又幹了不少薄情寡義,甚至忘恩負義的事,從而使忘恩負義這個標籤牢牢粘在孫權身上,怎麼也摘不到了。
孫權,其實就是個忘恩負義、刻薄寡恩之人,不僅對朋友如此,對恩人同樣如此。
比如對恩人張昭。
孫策臨死之前,把孫權交給了張昭,苦口婆心地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當時,孫權根基很淺,年齡尚幼,許多人根本不服他。
當時,張昭果斷站了出來,親自扶孫權上馬,視察三軍,人心才逐步穩定起來。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翅膀硬了的孫權,對年事已高的張昭越來越不耐煩,甚至在一次酒後,居然拔出劍來,要殺掉張昭,眾人一齊勸阻才罷。
再比如功臣陸遜。
夷陵之戰,陸遜幫助孫權擊敗了來勢洶洶的劉備,立了蓋世之功,可陸遜最後的結局是什麼呢?
被孫權活活逼死。
最後,再來回答開頭的問題。孫權為何不尊封孫策為皇帝呢?
因為孫策有個兒子叫孫紹,當年孫策英年早逝,兒子孫紹只有兩歲,不得已之下,孫策把繼承人之位交給了孫權。
對於下一任繼承人是誰,是由孫策的兒子孫紹接任,還是由孫權的兒子接任呢?孫策並沒有交代,其實就算當時交代了,也根本沒有用,因為未來會發生什麼,是不可預測的。
要是孫策交代了以後讓他的兒子孫紹繼續接任,一定會給兒子帶來無妄之災,因為沒人經得起權力的誘惑。人都是權力的奴隸,孫權也是如此,孫權一定會想方設法殺死孫紹的。
退一步講,假如孫權尊封孫策為皇帝,那麼局面變得十分被動,因為孫策的兒子孫紹也有繼承權,從法理上來說,可以成為下一任繼承人,這樣的局面想必不是孫權想看到的。
孫權不是傻子,他絕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