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孫權追封,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無論是東漢朝臣還是地方豪強都掀起了爭奪土地、佔山為王的鬥爭。在一番惡鬥之後,唯有盤踞漢中地區的劉備、自立為魏王的曹操和割據江東的孫權三人權勢大興,形成了當時東漢末年「三足鼎立」的局面。
由於《三國演義》和翻拍電視劇的影響,人們對於劉備和曹操的影響可謂是刻在骨子之中。蜀漢和曹魏的鬥爭在眾人看來就像是命中注定的鬥爭一般。
在二者如此耀眼的光環之下,東吳就顯得黯淡了許多。但是,三國鼎立,必定是實力相當。除去諸葛亮、關羽、司馬懿、夏侯淵等蜀魏的著名將領謀臣,周瑜、黃蓋、呂蒙等人也是三國中足智多謀、英雄善戰的佼佼者,而他們都來自東吳。
東吳能夠從分裂中統一併建國與孫堅和孫策脫不了干係,但是要說東吳發展到能夠與蜀魏相抗衡的實力,孫權一人功不可沒。
孫權其父孫堅,少時便展現出英雄的氣概。在17歲時,一人手持大刀追殺一眾海盜並成功而返,威震一方。黃巾起義之後,張角在多地叛亂。孫堅當時擔任佐軍司馬,隨著朱俊南征北戰。
在戰爭之中,孫堅異常勇猛但是也缺乏審時度勢的氣度,常常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漸漸地,孫堅作戰的強悍傳遍了當時的整個中原,每當對手聽到與孫堅作戰的消息都要為之一顫。在董卓掌權後,孫堅和袁術聯手,準備進軍洛陽,討伐董卓。隨著作戰的進行,孫堅最終在追殺黃祖部下的過程中英勇犧牲。
孫堅死後,他的大兒子孫策繼承他的遺業,入袁術麾下。但是孫策並不想一直屈從於袁術的手下。公元195年,孫策在袁術的允許下,進軍江東,在大敗劉繇和王朗之後名聲四起,儼然成為了可以據守一方的勢力。
公元197年,袁術稱帝,這一舉動既背馳了孫堅留給孫策的遺願,同時也給了孫策同袁術徹底斷絕聯繫的理由。同袁術決裂之後,孫策帶領著軍隊一路平反叛亂,同時朝廷也給他封了大大小小一系列的官職,以表彰其收復江東失地有功。
公元199年,孫策終於為父親孫堅報了仇,成功地殺死了劉表的部下黃祖,並在之後打下了豫章郡,統一了江東。至此,孫策完成了孫堅的遺願,並準備調兵北上,繼續收復失地。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公元200年4月,孫策在狩獵時被許貢三門客所傷,最終不治身亡。
孫策死後,其兄弟孫權上位,在其父兄的基礎上擴張版圖,穩定國內政治,並與劉備聯手組建了孫劉聯盟共同抗擊曹操。孫權此時的勢力儼然成為了稱霸一方的諸侯,與劉備和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不久後遷都建業(今南京),徹底形成了如今能見的東吳的版圖。孫權稱帝之後,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並沒有封為皇帝。按理來說,孫策雖然為孫堅的兒子,但是其奠定江東基業勞苦而功高如此,為何只封了孫堅為皇帝,而沒有封孫策為皇帝呢?
首先,孫權稱皇帝的時候,孫策還留有一個兒子,名叫孫紹。在封建政權中,父親死後自然由兒子即位,假如這個時候貿然將孫策封為皇帝,那麼其子孫紹便會順理成章地成為皇子。這樣一來,孫權辛苦打下的江山自然不翼而飛。這樣的結果孫權當然不願意看到。
其次,從馬後炮來看,孫權這樣做除去自己的私心,其實也是有保護孫紹以及他子孫後代的理由在其中。我們知道,東吳在孫權之後經歷了孫亮、孫休、孫皓三代皇帝,歷時50多年。而在孫休死之後,孫權的孫子孫皓,因為一系列關係坐上了東吳皇帝的寶座。這不坐可不要緊,坐了之後便苦了其他可能是皇子候選人的孫家後代。比如,他在民間聽到了應當立孫策之孫孫奉為君的輿論,便毫不猶豫地殺死了孫奉。
孫奉僅僅是有著一屆莫須有的皇子候選人的名號便慘遭殺害,那假如孫紹被被封為皇子,他的後代自然也成為了後世皇帝候選人,這其中更是少不了血淋淋的權利鬥爭。
因此,以孫權與孫策如同磐石一般的關係,孫權肯定不會因為一個名號而落得為後世所詬病的下場。況且,孫權本身足智多謀,能夠將東吳如此龐大的政權穩定和發展起來,怎麼會連這種細節都考慮不到呢?
參考文獻
遲羽西.《三國演義》東吳人物論.牡丹江師範學院.2020.
崔峰耀.《三國誌》歷史敘述研究.蘭州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