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后,追封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這是古代開國皇帝的通常做法,體現其皇位的合理性與繼承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但是,孫權的權力直接來自於哥哥孫策,從現實看孫權是孫氏集團的「第三代」,第一代的孫堅得到了追封,第二代的孫策也應該享受此殊榮;從情理上講,沒有孫策也就沒有孫權的後來,要追封的話孫策也應該一併追封。
但孫權沒有這樣做,只追封孫策為長沙桓王,王與帝有本質區分,孫權的做法自然受到了一些人的質疑。
但孫權這樣做是沒有問題的,古代宗廟祭祀實行昭穆制度,廟制規定,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
為了避免出現宗廟設置方面的尷尬。古代王朝建立後,有立「七廟」的傳統。《禮記》規定天子可以追祀七世祖,太祖廟居中,左右各為三昭、三穆。具體的情形是:始祖為穆,始祖之子為昭;始祖之孫為穆;始祖孫之子又為昭;始祖孫之孫又為穆。在昭穆排列中,通常要保證父子始終異列,避免「並肩而立」的尷尬,而祖孫則始終同列。這時候,如果中間多出一個平輩,則打亂了昭穆次序。如果孫權稱帝后也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就會出現孫堅為穆,孫堅為昭,孫權又為穆,孫權與父親同為穆,這就不符合常規了。
另外孫權稱帝后,朝廷上有著非常激烈的儲位爭奪,長子孫登、三子孫和,四子孫霸、幼子孫亮,為了儲位都打的不可開交。
我們設想一下,假如孫策被追封為皇帝,他的後人肯定不甘心,必定參與皇位爭奪,孫策一系的文臣武將,周瑜,太史慈,蔣欽,陳武,周泰,甘寧,凌操等要麼早早去世,要麼失勢,僅僅一個張昭能犯得起什麼大浪麼,最後一定死的很慘。為了保存大哥的遺孤,也為了自己的權力,孫權也只能把大哥降為王,把他的兒子降為候,讓孫策一系永遠沒有繼承江東的法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