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為何要殺伏皇后?他是良臣還是佞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華歆為何要殺伏皇后?他是良臣還是佞臣

大家好,這裡是三國網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華歆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一、華歆的第一面:讓人們討厭和痛恨

有關《三國》的各類小說和戲劇中,華歆是讓人討厭和痛恨的人物。

人們對華歆的討厭,來自於《世說新語》記載的他和管寧的對比: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意思是,管寧和華歆一同在菜園裡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舉鋤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當沒事發生,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蓆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

人們對華歆的痛恨,來自於《後漢書》中的記載。華歆跟著御史大夫郗慮抓漢獻帝劉協的伏皇后。伏皇后見華歆等來到,就關上門藏到牆壁的夾縫中,結果被華歆「壞戶發壁」,把門破壞後牽出皇后,「就牽後出」,伏皇后「被發徒跣行泣」向漢獻帝劉協呼救:「你不能保我命嗎?」軟弱的漢獻帝劉協喃喃地回答:「我也不知能活到多久。」

人們對華歆的痛恨,就在於一個臣子,對皇后做出的令人髮指的行為。

華歆破壞皇后門戶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大不敬罪,更不顧禮制,置男女之間的授受不顧,將皇后「牽」出,讓皇后披頭散髮,光著腳,哭著向皇帝求救。如此,向皇后施暴的華歆形象在人們心中深入骨髓,人們甚至會想,華歆是不是內心很陰暗。二、華歆的第二面:尊重禮法、有見識、氣度、講求大義

在人們討厭而且痛恨的華歆之外,還有著另一個華歆。

同樣是《世說新語》記載了華歆的另外三則故事:1、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閒室之內,嚴若朝典。

意思是:華歆對待子弟很嚴肅,雖然是在家裡,禮儀也像在朝廷上那樣。2、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意思是:官至司徒的王朗常常在識見和氣度方面推崇華歆。有人向後來西晉的宰相張華說到這事,張華說:「王朗學華歆,都是學些表面的東西,實際距離華歆越來越遠。」3、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捨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意思是: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表示猶豫。王朗說:「船還寬,為什麼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一點。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拋棄他呢!」

有著如此兩面的華歆,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三、一位被諸位英雄爭搶的人才

華歆是高唐(今山東禹城附近)人。高唐是個大城市,因此有很多高門大戶。華歆在這裡做小吏時,每次出門要沐浴,回家後則關門閉戶,而且從來不說毀傷人的話。

可見,華歆是個很自律的人。

華歆成名很早。大將軍何進主政時,點名要華歆入朝。華歆入朝成為尚書郎。後來董卓要將首都從洛陽遷到長安,華歆稱病不行,跑到了袁術麾下。

華歆勸說袁術順天應人,討伐董卓,可是袁術聽不進。於是華歆又跑到了太傅馬日磾麾下做了豫章(今南昌)太守。

華歆將豫章管理得很好,深受百姓愛戴,「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

孫策經略江東,華歆就帶著南昌城投向了孫策。孫策是個不怒而威的英雄,因此每次開會,「坐上莫敢先發言」,只有華歆不卑不亢,絲毫不亂。

孫策死後,華歆就在孫權手下做事。由於華歆的名氣太大,曹操在官渡之戰前直接向孫權要華歆。孫權不放華歆走,可是華歆卻想去曹操處。因此華歆對孫權說:「今空留僕,是為養無用之物,非將軍之良計也。」意思是留我一個無用之人,不如放我走。

華歆離開時,給他送行的舊友有上千人,而且送他「數百金」。華歆都一一記下來,臨走時全部退還,因此大家對華歆「服其德」。

華歆到了曹操麾下,成了謀士參謀中地位僅次於荀彧之人,後「代荀彧為尚書令」,而後成為軍師。曹操成為魏王后,華歆又成為御史大夫。

曹丕成為魏王后,華歆成為相國,被封安樂鄉侯。曹丕成為皇帝後,華歆成為司徒,後來又當了太尉。四、華歆經世濟民和管寧的沽名釣譽

那位早年和華歆交好,後來卻「割席分坐」的管寧,雖然格調很高,可是本人並非經綸濟世之才。

魏文帝曹丕時期,讓大家舉薦人才,華歆舉薦了管寧。由於是華歆的舉薦,因此曹丕對管寧很重視,以「安車徵之」。可是,曹丕和曹叡父子通過對管寧的使用,覺得管寧的才能和情商都無法和華歆相比。

魏明帝曹叡時,華歆想病退,然後將自己的位置讓給管寧。被魏明帝強力阻止,而且魏明帝為此專門下詔:「君屢以疾辭位。夫量主擇君,不居其朝,委榮棄祿,不究其位……君其力疾就會,以惠予一人……命百官總己,以須君到,朕然後御坐。」

而且強調:「須歆必起,乃還。」

曹叡對華歆讓位管寧非常著急,強調不僅要將華歆留用,而且將華歆的地位排在百官之首。可見曹叡在華歆和管寧之間的選擇。曹叡對華歆的認可,是管寧遠遠無法相比的。

管寧表現出的,是所謂清高和正派,此正是「腐儒」和「酸儒」的通病,扭曲了儒家「周濟天下」的宗旨,實際是自私和「沽名釣譽」,既不利國也不利民。

管寧的缺陷,被曹魏兩代皇帝看得很清楚。五、是好是壞,有唯一判斷標準

華歆粗暴收殺伏皇后,卻對曹魏忠心耿耿,此人到底是良還是佞?

判斷標準只有一個,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說白了,判斷一個人是良臣還是佞臣的標準,就是看他是否有利民生,有利百姓的生活。

其時漢室已經名存實亡,而且這個名義上漢室的存在,使得天下大亂。另外兩個諸侯劉備、孫權以復興漢室的名義割據一方,打著為漢室的名義,其實為自己的私利相互征戰廝殺,導致百姓們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如此的漢室已經不利於民,不如讓位於已經擁有大半壁江山,生機勃勃,利於天下百姓的曹魏。

華歆本人的治下,「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而且華歆雖位極人臣,卻一生清貧,家無餘財,「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

可見,華歆是勤政為民的清官,並非不擇手段追求高官利祿之人。

華歆年少時,他的朋友要參與廢漢靈帝的事件,被華歆勸阻,他的理由不是皇帝臣子那套,而是時機不成熟。

因此,華歆是以孟子觀來理解民、社稷和君的關係,認為社稷和君主並非不可變,而要讓位於民。可以設想,一旦華歆看出曹魏不利於民,他也會像對待漢室一樣對待曹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