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雄單挑18路諸侯,暴躁的張飛為何不請戰?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對於古代的戰爭描寫也是恰到好處。成為了我國許多愛好文學的人的「心頭好」,熟讀《三國演義》的人都記得裡面的人物華雄,華雄與諸多好漢交戰最後敗於關羽手下,為何當時張飛沒有說話呢,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
時間回到東漢,董卓進京參拜,開始擾亂朝政,各路英雄聚集對其要進行討伐,而華雄就是董卓手下前來面對各路豪傑各路英雄好漢的人。此人身高體大,力大無窮一個照面就擊殺掉鮑忠,與祖茂兩位大將。各路諸侯發現此人非簡單之輩,派人出戰結果又被華雄斬殺,這個時候關羽主動請纓,流傳下來「溫酒斬華雄」的傳奇。
關羽也因此一戰封神,聲名大噪成了當時的勇將。關羽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拿下華雄不出人意料,但是十八路諸侯中就沒有其他人可以斬殺華雄麼?不說別人就是關羽身邊的三弟張飛為何一聲不吭,不肯前去戰鬥呢?難道說是張飛實力不濟?還是張飛有武沒膽不敢前去?
其實都不是,從原著中可以看出張飛的武藝非常高強,他可以與呂布大戰五十回合毫無敗績,關羽都讚揚他說百萬軍中取敵將首級。劉備被刁難時,張飛要出頭,三顧茅廬被怠慢時,揚言要燒了諸葛亮的房子,長阪坡時懷疑趙雲叛變更是不顧形式要回頭擊殺叛徒。
由此可見張飛從人有武有膽,面對囂張無比的華雄的時候為何卻一聲不吭?學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張飛與關羽性格不同,關羽喜歡爭強好勝,比較要強,面對如此囂張的華雄,關羽選擇前去銼銼他的銳氣。在曹操給了台階的情況下,仍舊選擇前去,一句「酒且斟來,某去便來」更是霸氣無比的拉開了溫酒斬華雄的序幕。
張飛與關羽不同,張飛給大家的形象多數是老實憨厚且魯莽,老實人只有在他人觸犯了自己底線時才會奮不顧身與之搏鬥。華雄在囂張,不會影響到張飛的忠肝義膽,除非劉備命張飛前去,否則張飛絕對不會主動出擊。
張飛瞭解自己的二哥,在這等場合有好機會的情況下,怎能搶了二哥的風頭。張飛沒有主動請纓的原因這也佔了一方面,顧及二哥的情緒與面子,真心希望自己的兄弟好。
其次是時機不對,此前被華雄斬於馬下的人有很多,其中不乏在江湖上成名已久的人物。例如河北的潘鳳,此人可能能一人打平顏良文醜的存在,潘鳳被擊殺後各路諸侯都陷入了沉思。
張飛此時還是一位無名小卒,各路諸侯都沒有吭聲,沒有派人出戰。自己出征一定無法得到好處不說,興許還會遭到有心之人的妒忌,出力不討好,這種虧本的買賣在老實人心裡一定不願出戰。此外各路諸侯手中定有一方能人存在,他們不願主動請纓出戰定是有各自的道理。
張飛老實本分但不傻,他不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聰慧,即便想不明白他人為何不出戰,張飛也不願出這個風頭。話說回來諸侯聯軍只是表面現象,每個人心中都有桿秤,說是共同討伐董卓,但實際誰都不願出更多的力,出更多的人,出更多的馬。
為了大義衝鋒陷陣,拚死相搏到最後一無所有,甚至會像孫堅一樣得不到補給,落下空名的同時,也只會讓他人漁翁得利。
如果其他諸侯多出力,自己自然出的力就少,保存實力的同時也方便觀察了其他諸侯的實力,誰都不想自己的愛將受到風險,華雄在前已斬殺掉不少著名將領,自己手下前去外一被斬殺損失的可只有自己的實力,在這緊要關頭,沉默的其實不只是張飛,各路諸侯也在細細思考。
結語:不過這一戰伴隨的風險是巨大的,風險與收穫永遠成正比,關羽從一個小人物一戰成名,不管大家是不願出力不捨得出人還是怎樣,大家拿華雄還是沒有變辦法的,關羽的出現為所有人解了燃眉之急,同時擊殺的華雄也是武藝數一數二的高人,更是奠定了關羽今後的地位與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