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歆和王朗捨棄東吳賢主投奔曹操,這是為何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華歆和王朗捨棄東吳賢主投奔曹操,這是為何呢?

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華歆和王朗,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小故事。

華歆和王朗都是曹魏的重臣,他們都擔任過司徒,而且他們都曾經有機會去東吳,為孫氏效力。然而他們都拒絕了東吳,最後都投靠了曹操。

孫策、孫權兄弟也是江東豪傑,為什麼華歆和王朗都看不上他們呢?主要原因有兩點。

1、曹操在朝廷為官

東漢末年,皇權旁落、群雄紛爭,漢獻帝劉協想要平定天下大亂,但是沒有實權在手,無能為力。這時,曹操站出來了,因為曹操也想一平天下,與漢獻帝劉協的想法相同。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他有能力完成漢獻帝劉協的願望,所以漢獻帝劉協也只能依靠曹操了。

曹操有朝廷做後盾,又作為丞相,出師有名,討伐各路諸侯名正言順。而孫策、孫權,並不是朝廷命官,他們攻打諸侯,就不是為朝廷效力,而是為他們自己打天下,意圖自立為王。

王朗和華歆都擔任過朝廷官員,華歆擔任過豫章太守,王朗擔任過會稽太守。而孫策和孫權在朝中無一官半職,卻組織了他們自己的勢力。

華歆和王朗認為孫氏是賊寇,如果跟隨孫氏,自己也就成了賊寇。他們怕壞了名聲,所以他們拒絕歸附東吳。

曹操攻打諸侯,都是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發兵,討伐諸侯都是為朝廷為百姓,所以華歆和王朗都願意跟隨曹操。曹操有官職、有名義,是華歆和王朗投靠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2、曹操成事的機會更大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他在朝廷的地位就逐步上升了,而且勢力也在不斷擴大。因此曹操急需人才,四處招兵買馬。

孫策進攻會稽,王朗戰敗,只好投降了。孫策知道王朗有學識,於是派張昭勸王朗歸附東吳,可是王朗拒絕了。但是曹操徵召王朗,便很順利,王朗立即奔赴了許都。

華歆也是如此,不過華歆不像王朗那麼強硬。孫策佔領江東後,華歆迎接孫策入吳。孫策去世後,曹操召華歆去許昌。

孫權不願意華歆離開,華歆就編了一個謊言,說是去曹操那裡幫東吳加深友誼,這樣華歆就去了許昌。

曹操一召他們,他們就立馬去了,這就能證明曹操成事的幾率要大於孫策和孫權。華歆和王朗都認為,曹操是丞相,跟隨曹操是為朝廷效力,而留在東吳是為孫氏效力。

朝廷和諸侯相比,他們覺得還是朝廷的勢力更大,成功的機會就更大。

大家都不願意看到戰亂紛紛的局面,可是最後總得有人出來平息戰亂,誰呢?

在王朗和華歆看來,就當時的形勢而論,曹操是最有可能平定天下的人,曹操的謀略,智慧,並不輸其他人,所以他們最後選擇跟隨曹操,也是經過一系列地分析後,做出的決定,也算是明智之舉。

但在歷史上,曹操並沒有統一全境,而只是統一了北方,那麼王朗和華歆是否選錯了人呢?一個人的選擇並不能用對錯來評價,人各有志,他們選擇曹操有他們自己的想法,應該得到世人的尊重。

所以從王朗和華歆的選擇,我們可以得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權,只是做出了選擇後,就要承擔做出這個選擇的後果,只要不懊悔,就說明是合理的選擇。

王朗和華歆選擇曹操,他們並沒有懊悔,最後他們也都得到曹操及其曹丕的重用,所以他們的選擇是值得的,同時也給出了我們在做選擇時應有的心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