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滅亡之後,魏晉為什麼等了16年才南征東吳?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國滅亡之後,魏晉為什麼等了16年才南征東吳?

蜀國滅亡之後,東吳獨木難支,為何魏晉又等16年才南征東吳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三國網小編告訴你。

公元263年,鄧艾偷襲陰平,兵臨成都城下,劉禪率眾投降,蜀國正式滅亡。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以賈充都督,六路大軍南征東吳,第二年東吳正式滅亡。

歷史上,夷陵之戰後,孫權與劉備幡然醒悟,東吳與蜀國是合則兩利、分則兩敗、斗則必亡,必須聯手才能抵抗曹魏,任何單獨一方都無法抗衡魏國,所以夷陵之戰後吳蜀建立了真正聯盟。但263年蜀國滅亡之後,東吳已經獨木難支,魏晉又有滅蜀之威,為何魏晉一直沒有南征東吳,反而又過了16年才伐吳?魏晉為何耽擱了16年之久,司馬昭難道沒有一統天下之心?

其實,早在262年時,司馬昭就制定了滅蜀三年之後,水陸並進滅吳的計劃,只是遭遇一系列突發事件,導致該計劃暫時流產。

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鍾會大軍與姜維對峙劍門時,鄧艾偷襲陰平,一舉攻到成都城下,劉禪隨之投降,宣告蜀國滅亡。按照計劃,魏軍休整三年之後,水軍沿長江東進,襄陽、淮南之兵從陸路攻吳,水陸並進兩路伐吳。

但蜀國滅亡之後,魏國卻迎來一場內亂,打亂了司馬昭一統天下的計劃。

作為伐蜀軍的統帥,手握20餘萬重兵的鍾會,滅亡蜀國之後卻滋生了野心,先是陷害鄧艾,隨即又與姜維合謀割據益州,最後依靠監軍衛瓘的足智多謀才平定鍾會之亂。

鍾會之亂雖平,但帶來的餘波卻很大,司馬昭忙於整合內部,處理隱藏在內部的反叛者,短期之內根本無暇考慮東吳問題。我們都知道,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握了魏國大權,讓司馬氏得以鳩佔鵲巢,因此司馬氏非常警惕和擔心別人也這麼做,就如宋朝非常擔心手下大將玩黃袍加身遊戲一般,於是鍾會之亂讓司馬昭非常緊張,首先要考慮穩固司馬氏的地位,而不是外部的東吳。

更為重要的是,265年司馬昭去世,司馬炎接任相位之後,立即逼迫曹奐禪讓,建立了晉朝,魏晉交替之際,司馬炎首先要穩定江山,而非伐吳。

269年,司馬炎穩定內部之後,開始積極籌劃滅吳戰爭,以實現統一華夏的大業。

《晉書》有云:「帝將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散騎常侍、衛將軍如故。」司馬炎任命大將軍衛瓘鎮守臨淄,司馬胄坐鎮下邳,特地調任羊祜(hu)為荊州諸軍都督,駐地為魏晉南征的軍事重鎮襄陽。所謂羊祜,是魏晉時期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會用兵也會收攏人心。

當時,吳國北線防禦體系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東部的揚州和西部的荊州。其中,荊州戰略地位尤為重要,當年孫權不顧孫劉聯盟偷襲關羽,本質上還是為了東吳安全,因為從荊州江陵可以順江而下,直抵南京,對東吳威脅太大。因此,羊祜坐鎮的荊州,處於長江上游的有利地勢,是滅吳戰爭的關鍵地區,司馬炎任命羊祜都督荊州,用意不言自明。

羊祜赴任之後,立即做伐吳準備工作,但經過西陵之戰失敗後,羊祜判斷認為「東吳國勢雖已衰退,但還有一定實力,尤其還有陸抗這樣的優秀將領,因此伐吳不宜操之過急。」於是,羊祜調整戰略,採取逐步蠶食與攻心的策略,以積蓄實力,瓦解對方,尋找滅吳的合適時機。

尤其攻心戰略,以至連東吳著名將領陸抗都中招,稱讚羊祜「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一次陸抗生病,向羊祜求藥,羊祜立即使人送藥過來,陸抗手下怕有詐,勸他謹慎服用,但陸抗卻直接服藥,云:「羊祜怎會用毒藥害人呢」。連東吳主將陸抗都對羊祜信服不已,更何況羊祜刻意攻心之下的其他人?

276年,萬事俱備只等令下,羊祜上書《請伐吳疏》,認為晉國天時地利人和皆具,此次伐吳必勝,不能給吳國留下太多時間以防有變,尤其吳主孫皓昏聵殘暴,導致上下離心,一旦孫皓突然去世東吳迎立新主,那麼局勢可能生變。於是,司馬炎有心伐吳,拜羊祜為征南大將軍。

但羊祜為人過於正直,嫉惡如仇,因而受到賈充(毒女賈南風之父)、荀勖、馮紞等的忌恨。因此,這一伐吳建議立即遭到眾多反對,權臣賈充、荀勖、馮紞等的態度尤為激烈,不想讓羊祜立下不世奇功壓制他們一頭,提出西北地區的鮮卑未定,不該兩線作戰。當時,恰逢鮮卑樹機能打下涼州,儘管羊祜認為「東吳平定,則胡人自然安定,當前只應迅速完成滅吳的大業」,可惜多數人不支持羊祜。最終,因為鮮卑樹機能打下涼州,司馬炎將重心放在了西北,這一次伐吳計劃不了了之。

278年,羊祜去世,留下一生遺憾。

279年,羊祜已死,西北事了,司馬炎決定伐吳,以賈充都督,司馬胄、王渾、周浚、王戎、胡奮、杜預、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舉伐吳,這一次無人阻攔,最終晉軍勢如破竹,孫吳防線快速崩潰,第二年吳主孫皓自縛其手主動投降,吳國滅亡。

因此,魏晉之所以等待16年才再次伐吳,一方面是時機不成熟,東吳尚有一戰之力,而魏晉又不願損失過重或再次遭遇失敗,所以才謹慎的等待了10多年;一方面魏晉內部紛爭不已,既有鍾會之亂、司馬昭之死、司馬炎代魏等帶來的動盪,需要安定內部,亦有內部傾軋,尤其是賈充等對羊祜的反對,推遲了伐吳戰爭進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