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猛將魏延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腦後有反骨」如今已經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說法,人們都以此來說明某個人的心懷不軌。而催生出這個說法的最為典型的那個人物,無疑就是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中的魏延。這無疑在大眾的心裡留下了那麼一個臉譜化的魏延。那麼,魏延這一角色在正史之中究竟如何,他究竟是怎麼死的呢?
歷史上的魏延,曾備受劉備重視,甚至將漢中太守一職授予魏延。魏延從此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在劉備以及一干元老宿將的凋亡之後,魏延更是憑借他的勇武善戰以及資歷成為了劉禪時期蜀國頂級的大將,並且一路跟隨諸葛亮北伐,大破曹魏著名將領郭淮等,戰功赫赫。
但就在公元234年即建興十二年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與蜀國另一員重臣長史楊儀就是否撤軍發生衝突。在這場鬥爭中,魏延失敗被夷滅了三族,一代著名將領,就此隕落。縱觀魏延一生,並沒有出現所謂的「反骨」傾向。那麼,魏延究竟為何而死呢?
一、 性格缺陷
個人認為,性格上的缺陷是導致魏延之死的重要誘因。作為後期蜀漢集團最為閃耀的將星,無論從資歷,從戰功來說,朝中都幾乎無人可以與其比肩,一般大臣對於魏延都敬畏三分。這樣的待遇,就使得魏延很自然的滋生出了一股狂傲自大之感。即使在諸葛亮在世之時,魏延也曾經因為諸葛亮不採納自己的子午谷奇謀而大發牢騷不滿,而諸葛亮為其作戰勇猛不能不用也只好聽之任之。
諸葛亮尚且如此,其他人自然更不會被魏延放在眼中。但只有一個楊儀,偏偏不買魏延的帳,兩人常常發生衝突,勢如水火。曾經甚至鬧到了兩人一坐到一處就發生爭吵,氣的魏延拔刀威嚇,而楊儀就如同女人般嚎啕大哭,最後還是費禕做老好人,從中調解才勉強了事。
說白了,魏延並無謀反之心,他只是從心眼裡憎恨和輕視楊儀。他和楊儀之間的軍事衝突,也只是蜀國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而且在兩人的書信同時到達劉禪手中時,朝中大臣幾乎一致認為楊儀無辜而魏延造反,也能從側面反映魏延平日裡的驕橫跋扈使得他在朝中幾乎沒有朋友和支持。
二、 領導的無力
其次,諸葛亮本身也要對魏延的悲劇付出一定的責任。因為是他明知魏延與楊儀二人間的矛盾,卻無法加以阻止,導致二人最終鬧到水火不容,兵戎相見。但其實這也正是諸葛亮以及蜀國後期的無奈。蜀國後期時,人才稀缺,諸葛亮若想北伐,就離不開能征善戰的大將魏延,同時內政方面,楊儀在軍糧統計部署上也是很有能力,能夠計算政務得心應手。(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
以此諸葛亮對於這兩個人才都極為倚重,無法棄而不用,因此對於二人的矛盾,他也只能「常恨二人之不平」,盡量來進行緩解。
諸葛亮劇照
三、政治派系的衝突
從潛在的一點來看,這其實還是蜀漢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諸葛亮在擔任蜀漢丞相的時候,內政和軍事全都處於他一個人的掌握。故而諸葛亮死後,留下的是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魏延作為武將的代表,無疑是希望繼承蜀漢的軍隊力量,繼續進行對於曹魏的北伐大業,這也是魏延不願撤軍的原因之一。
而屬於文官的楊儀包括朝廷裡的蔣琬,董允等人也自然不會坐視魏延掌控軍隊,從而在其之前動手,將魏延誅殺。可以作為證據的就是,楊儀殺死魏延撤回成都時,自以為功勞甚大,能夠憑此繼承諸葛亮的職位,卻不想朝廷提拔的人是蔣琬,楊儀只落得一個虛職。自認為資歷才能高於蔣琬的楊儀從此開始大放厥詞,釋放不滿,最終禍從口出,被貶自殺。
並且,鷹派與鴿派也是蜀國集團的一大爭議,以魏延,姜維等武將為首的主張北伐派和以蔣琬,費禕等文官為首的反對派間的政治主張也存在著極大的矛盾,政治上的衝突也導致了魏延反對撤軍而要繼續北伐的選擇必將與楊儀等人產生矛盾。
鑒於史料的稀缺和模糊,對於那一段歷史現在已經很難有真正的定論。但我們依然可以讀出:魏延並非演義中的那般天生「反骨」,而是死於個人以及時代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