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總有那麼一些時期,是婦孺皆知的,不講知道多少,也至少是聽說過吧。今天我們要聊的,便是其中一個時期——三國,準確的說,是聊聊三國時期的人口數量和比例。
在一本歷史地圖集中找到了一組數據,是魏蜀吳人口數量的數據,蜀國最少,只有94萬人;吳國次之,230萬人;魏國最多,約443.3萬人。
首先談一下蜀國人口數據來源,史書中記載的蜀國人口,有前期和後期兩組數據,前期(221年)有20萬戶人家,合計90萬人口,而後期滅亡時期(263年)有28萬戶人家,合計人口94萬,士兵10萬人,官吏4萬人。
至於吳國的人口數量,是比較難翔實的。有史書記載,242年,吳國有12萬戶人家,240萬人口。另一本史書記載了滅亡時期的人口數量,大致與242年的數據相差無幾,這樣看來,很可能是後來並沒有重新統計人口數量,直接將之前的數據上報了。
西晉時期所著的一本書籍記載,263年,算上之前的蜀國人口,共94.3萬戶人家,537.3萬口人,而另一本史書記載的人口數量也是吻合的。算下來,魏國大概就有66.3萬戶人家,合計443.3萬口人。
根據以上數據,大概也能從中粗略判別出國家實力強弱,畢竟在勞動生產全靠人力的年代,人口多少就意味著國家實力強弱。蜀國人口最少,實力也是最弱的。而恰恰蜀國也缺乏能夠把羊羔訓練成老虎的將領,所以相較其他兩個國家,處處落了下風。其實就蜀國的得力干將來看,個個都不弱,可關鍵是別人家的得力干將也不弱啊,兩相比較,蜀國的得力干將並不比其他兩家佔優勢。
這一點,後期主政的費偉洞若觀火,每當姜維想大肆舉兵北伐的時候,費偉都不會批准,即便批准了,兵馬也不會超過一萬,他還經常勸說姜維:「論才幹謀略,我們比起丞相差遠了,他都不能做到的,我們又怎麼能成功呢!還不如好好地保家為民,何必老想著要跟他們決一生死呢。」
蜀國實力最差,想要統一天下那只能找一個國家來合作。諸葛亮在這一點很機智,為了聯合吳國,他老早就制定了一份瓜分魏國的計劃。不過兩國雖然一直聯盟,隔閡還是很大,在不同的立場下,制定的攻魏計劃從未成功過。
浮沉幾十年,姜維看在眼裡,也都明白實力懸殊,可他偏偏等到蜀國滅亡之前,才幡然明白過來,可惜已經遲了。
在蜀國滅亡的事情上,姜維犯了兩個很大的錯誤,一個用兵太頻繁,另一個是放棄了險要的關隘。
關於頻繁用兵,廖化勸過他:「打仗時智謀不如對方,兵力也不如對方,這樣打仗怎麼行呢!況且戰爭連年,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何必去做這種無益處還勞民傷財的事情呢?」可不是嘛,從221年到蜀國滅亡,蜀國百姓戶數增加了大約40%,而人口數增加只有4%,這可不就是窮兵黷武的危害嗎?
而他的另一個錯誤顯然也是致命的,他認為傳統的部隊分散駐守是消極抵禦的姿態,於是下令把兵力全部集中起來,駐守在漢壽和樂城兩處,而這個措施,等同於直接拋棄了重中之重的漢中。
果然,魏國已經在商量著攻打蜀國的事宜了:「現在吳國難攻,不如先進攻蜀國,大概算了一下,蜀國有十萬兵馬,駐守他地的有四萬多,剩下可以打仗的只有五萬。現在我們又把姜維困在了杳中,他顧不過東邊,我們現在抵達守衛空虛的駱谷,然後伺機襲擊漢中,必定能夠拿下蜀國。」
其實單純論姜維的人品,那絕對是作風正派的君子,那時有人這樣評價他:「對臣僚同事謙恭有禮,吃穿用度都格外簡樸,家裡沒有養著多餘的妻妾和歌姬舞姬,可以說,像他這樣勤奮好學清廉節儉的人,實在是這個時代的表率。」
儘管如此,他的高尚品格依然掩蓋不了他犯下的錯誤,有人直接把蜀國滅亡的原因歸咎於他,其實這樣說很偏激,即便沒有姜維,風雨飄搖的蜀國最終滅亡也是注定的,只是他的錯誤將滅亡的速度加快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