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著名將領姜維和趙雲一戰最後是誰輸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三國著名將領姜維和趙雲一戰最後是誰輸了

姜維和趙雲一戰誰輸了

趙雲,字子龍,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著名將領。他單槍匹馬,所向無敵。是劉備忠實的部將。姜維投降蜀國時,曾經和趙雲有過一戰,關於此戰的成敗,眾說紛紜。

趙雲像

有一說法是趙雲敗了,因為在戰中,趙雲有過大驚的表情,還有在回來之後對姜維讚賞有加。從這些可以看出來,姜維的實力超出了趙雲的想像,所以才會驚訝甚至方寸大亂,所以從這些來看,是趙雲敗了。

但是另一說法是趙雲勝利了。驚訝不過是因為對姜維實力的錯判,本來以為姜維只能走幾個回合,但是沒有想到姜維竟然和他對敵並且沒有失敗的跡象。至於讚賞是因為趙雲已經很久沒有再逢敵手,所以對姜維能擋他的攻勢如此之久頗為驚訝,進而欣賞姜維。

這一點的佐證還有姜維在投降蜀國之後,謀略方面拜諸葛亮為師,諸葛亮將畢生所學傳於姜維,但是武學方面卻是跟的趙雲。趙雲的趙家槍,就是通過姜維傳下去的,所以說,趙雲的武力應該是勝於姜維的。

當然,另一波人反對,他們認為趙雲其實算不上著名將領,充其量也就是個比較勇猛的保鏢罷了,和姜維這種統率三軍的人沒有辦法相比。但個人認為,即使趙雲不是真正統領三軍的主帥,但在那個以能力為尊的亂世,趙雲能在蜀軍中頗受尊敬,即使有劉備等人的提攜,和他個人的能力肯定也離不開。

趙雲和姜維不過是不同的發展路線,若是單挑的話,姜維應該是不敵趙雲的。

姜維故里位於何處

據傳,三國時期蜀國後期的大將姜維故鄉在今甘肅省的甘谷縣。而在甘谷縣六峰鄉姜家莊,有一座姜維的衣冠塚,是當時故鄉人感於姜維愛國的精神為其建立的。

姜維故里

姜維,字伯約。他自幼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孝順有加。少年時期,博覽群書,有膽識,才智也過人,希望可以統一中原。本來是魏國的將領,只是被諸葛亮用離間計之後,在魏國頗受猜忌,無奈之下投降蜀國。期間,姜維母親更是去信當歸,意思是姜維應當回歸魏國,可是當時的姜維已經開始效忠蜀國,他認為他有遠大的志向,不應該被困於一處,於是給母親回信一味中藥遠志。

只是,姜維雖有遠志,奈何沒有遇到良主。他在蜀國嶄露頭角的時候,諸葛亮已經身亡,蜀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軍師後繼無人,武將也只有寥寥的數人,並且多是老將,老將相繼逝世之後,蜀國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將領。

姜維開始北伐,前前後後一共進行了十一次,也將魏國擋在秦嶺一線,但是蜀國的國力不足以支撐長久的戰爭,第十一次北伐之後,姜維失敗,並且和朝中的重臣也有隔閡,所以已經沒有更多的經歷進行北伐了。

之後,劉後主舉國投降魏國,蜀國滅。姜維有心救援,卻計策失敗,不僅沒有給蜀國帶來機會,他自己也自殺身亡,死後更是被剖腹挖心,死狀淒慘。屍身埋於四川,故里也只能建立一座衣冠塚。

姜維墩是怎麼來的

姜維墩遺跡在今甘肅省臨洮縣的城東嶽麓山頂。地勢頗高,可以俯瞰整個臨洮縣和周邊的5公里範圍。規模是南北長度為22米,東西寬度為14米,高度為10米,中間的夯層厚度為0.14米。

姜維墩

姜維墩並不是三國時期姜維建造的,姜維墩和其100米左右的另一個墩台都是建造於秦漢時期,是秦漢時期的烽燧,後世多加修葺沿用,是隴西郡治最高的瞭望台。之所以被稱為姜維墩,是因為姜維北上伐魏的時候,多次取道於此,因此得名。

姜維是三國時期蜀國後期的大將,是諸葛亮衣缽的傳人,可是他是武將出生,智謀畢竟不及諸葛亮,諸葛亮身亡後,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在公元238年多次進行北伐,動搖了蜀國的根本。

不過在北伐途中,姜維勝多負少,消耗也是蜀國輕於魏國,但是兩國實力本就懸殊,雖然蜀國的消耗較輕,但也動搖了國之根本,而反觀魏國,卻可以支撐這樣的長久戰爭。姜維在第十一次北伐失敗之後,整個蜀國也走向了滅亡。

劉禪舉國投降之後,姜維假意投降鍾會,招降鍾會,讓鍾會反叛,意圖給蜀國謀取一線生機,東山再起。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姜維自然也跑不了,甚至在死後被剖腹挖心,一代著名將領,死的淒慘,連屍身都被魏國下令不得安葬,只有忠心的部下偷偷的取回衣物,埋葬於姜維的故里,一處衣冠塚,埋了一代英雄。

蜀國第四代掌權人姜維簡介

姜維,生於公元202年,卒於公元264年,享年62歲。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少時和母親同住,父親姜冏戰死之後,姜維被郡裡任命為中郎。後期為蜀國著名將領,官拜大將軍,在蜀國位高權重。

姜維劇照

姜維本是魏國將領,但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姜維在諸葛亮的離間計之中,被魏國懷疑有異心,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蜀國。他深受諸葛亮的重用,傳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在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後期,隨被費褘等人猜忌,兵權有所削弱,但是在費褘死後,姜維可謂是獨攬軍事大權。

諸葛亮死後,姜維依舊率領蜀國軍隊北伐曹魏,大勝兩次,小勝四次,更有其餘小敗幾次,不過總體上來說算是勝多負少。不過蜀國朝中有人反對姜維的北伐,畢竟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已經開始走下坡路,戰爭消耗國力,蜀國只會越發的虛弱。

之後,姜維被偷襲之後,大勢已去,劉禪舉國投降。姜維卻不甘心,他假意投降魏國將領鍾會,希望可以策反鍾會,以鍾會反叛魏國來贏得蜀國的生機。但是鍾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而姜維在一邊看到大勢已去,提劍自刎。

姜維有勇有謀,可是蜀國當時已經國力衰弱,一時的假意投降並不能改變什麼,魏國兵強馬壯,蜀國就算能阻擋一陣,但也只是強弩之末,最終的結局已經不會變了,所以姜維才知道鍾會反叛失敗,蜀國再沒有機會了。

姜維的武器是什麼

姜維,諸葛亮的徒弟,謀略雙全。人物自然不用過多筆墨,說是家喻戶曉也不為過。在三國那個年代,人們都是使用冷兵器,何為冷兵器?就是刀槍劍戟。但是這裡的槍指的是長槍,而不是現在的手槍機槍。而姜維的武器是什麼?這裡邊是有一些學問的。

姜維像

姜維當初的武器是長槍,只不過古代的槍也不止一種,有許許多多的分類。中國古代十大名槍:霸王槍、龍膽亮銀槍、火龍槍、梅花槍、瀝泉槍、虎頭湛金槍、神威烈水槍、五虎斷魂槍、綠沉槍、蘆葉槍。種類如此之多,至於姜維的武器。查閱眾多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得知:綠沉槍。全名應叫做:天燮綠沉槍。

水滸好漢雙槍將董平的配兵為綠沉雙槍。可見在歷史資料中,綠沉槍乃是槍中上品。歷史上用長槍的人不在少數,我們大家熟悉的著名將領還有:趙雲趙子龍,岳飛等等。

而至於綠沉槍的解釋,資料中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綠沉」二字為竹名,用綠沉竹製成的長槍,宋趙德麟《侯鯖錄》云:「綠沉事,人多不知;第二種是說用綠色作為裝飾的長槍。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四:「《北史》:隋文帝賜大淵綠沉槍,甲獸文具裝。這裡指的是槍用綠色來裝飾,所以用綠沉來命名,相同道理的還有古代的駑,古代駑的裝飾是黃色,所以駑一般稱為「黃間。」所以可以把綠沉理解為綠色的裝飾;第三種說法是用精鐵製成的槍,精鋼寒鐵鑄就,槍身長一丈一,重六十八斤,至今為止最後一種說法也是認同最多的。

所以姜維的武器,我們可以確定是綠沉槍。但是詳細的資料,我們也無從得知。把答案留給歷史吧。

後人是怎樣評價姜維的

歷史總是牽動著一些好奇者的心,人們想要一探究竟,想要知道當年發生了什麼,想要知道真相到底是如何……

姜維像

姜維這個人,評價極高,一些歷史學家對於他的評價僅次於諸葛亮,文武雙全,而且謀略不遜色他的師父。而歷史總是見仁見智的,不會有任何一個人收穫所有的掌聲和罵聲,姜維也是一樣,褒貶不一。讚賞聲和批評聲總是不絕於耳。

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禕死去前,姜維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後那幾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這是許多人很少提及的: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荊州派關係之目的;姜維則是隴西降將,和蜀漢內部關係更是複雜無比。實際上,針對他的除了黃皓,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許多人想像的不同,諸葛瞻和姜維的關係,並不那麼美好。所以,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裡——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最後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正如這句名言所說,每個人眼裡的姜維都是不一樣的,這涉及到價值觀與人生觀,不過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三國那個紛亂的人才輩出的年代,姜維,用他的一生書寫了一篇壯麗詩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