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徐晃之所以能贏關羽,從客觀原因上說,是徐晃得援之後兵力應該多於關羽,而關羽雖挾大勝之勢,但征戰良久,已經是疲軍。且徐晃射入孫權將襲荊州的消息,雖然關羽軍未必相信消息真實,但軍心受到影響是一定的。而從主觀原因上說,則是徐晃高超的戰術和指揮能力,都完勝了對面的關羽。
其次,在兩軍交戰之前,徐晃的一個重要決定,成為雙方勝負的關鍵。那就是力排眾議,不因為曹仁的身份和危險處境,第一時間前去解救。而是等待援軍到來實力充足了,才開始進行作戰。這裡面徐晃要特別感謝趙儼的力挺。為什麼說這裡是勝負的關鍵呢?如果徐晃因為怕曹仁遇害樊城不保而匆忙帶著新兵蛋子去救,其時水潦尤盛,只會被士氣正高的關羽輕鬆吃掉,如果少了徐晃這股力量,後來的援軍實力又不如關羽了,再被關羽吃掉。
於是就成了添油戰術,讓關羽輕鬆圍城打援。甚至徐晃如果被滅,極有可能導致襄陽樊城守軍士氣崩潰,讓關羽輕鬆拿下二城。徐晃在得援之後,開始向關羽的包圍圈進發,此時洪水也開始逐漸退去。首先要攻打的是偃城,徐晃假意要截斷偃城之敵的後路,使關羽軍驚懼而燒屯撤走。據城之後作連營,一反常規,營盤直頂關羽包圍圈的防守工事,相距不到三丈。這樣就給本就疲憊的關羽軍施加很大精神壓力,可謂睡不得安枕。
除此之外,徐晃可以借此更方便地作地道與曹仁取得聯繫,堅定樊城守軍的意志。爾後十二營援兵皆至,並用孫權背盟的消息擾亂了關羽的軍心,徐晃開始發動了總攻。先是聲東擊西,揚言攻圍頭,實際上主攻四塚。在防備不足的情況,面對徐晃的攻勢,四塚守軍漸漸堅持不住了。這樣就逼迫關羽不得不動用有限的機動兵力,離開堅固的防守工事,前往支援。這就是攻敵必救,然後引蛇出洞。
接下來,就是這場戰事最精彩的部分。面對關羽的來援,早有準備的徐晃迎頭痛擊。兵力僅五千的關羽自然不敵,敗退回本營。要說關羽軍的最大也是唯一的優勢,也是拉近雙方實力差距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關羽設下的重重防守工事。如果徐晃正面強攻,先不說攻不攻得下,損失必定慘重。而徐晃抓住了稍縱即逝的戰機,追著關羽敗兵的屁股一齊衝進了包圍圈。這等於把羽軍敗兵變成了義務為曹軍趟雷的''先鋒''。在己方敗兵的衝擊下,留守部隊被打亂陣腳,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於是曹軍長驅直入,將關羽的包圍圈一波打穿,甚至逼得有些羽軍跳河溺死。關羽只能撤圍逃往漢水南岸,宣告徐晃解圍行動取得成功。關羽對於敵我雙方的實力和處境,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本來就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分兵既圍樊城又圍襄陽,游騎甚至已經深入北方。低估了二城守軍的意志,同時又高估了己方的戰鬥力。導致在兩三個月的時間裡,樊城一直沒攻下。而在徐晃接連得到支援,兵力已超己方的情況下,仍然死抱著包圍圈不放。
雖然有防守工事之利,但是實力卻分散了。五根手指只有握成一個拳頭時才最有威力,越是弱勢越要集中力量。解放軍能以劣勢兵力戰勝國軍,其中一個重要的戰術,就是集中兵力不看重一城一地的得失,通過靈活調動,在局部造成以多打少的局面。以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為先,逐步蠶食積累勝勢。而關羽恰好是反其道行之,明面上看似圍城又打援,實際上是被二城捆住了手腳。面對徐晃的出招,只能被動呆板地應對。處處落入徐晃的算計,反被徐晃各種以多打少,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