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抓到關羽為何當場斬殺,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細數蜀漢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戰役,影響最為深遠、後果最為慘重的莫過於關羽發起的襄樊之戰了。其實這場戰役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取得了不少輝煌的戰果,逼降於禁、擒獲龐德,關羽也一時威風無比,威震中原,之後隨著關羽的一路高歌猛進,就連曹操都不由得心驚膽戰,動了遷都的念頭。
如果事情按照這樣發展下去,恐怕真的會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的那樣:"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但就在關羽一路高歌猛進之時,孫權所帶領的東吳政權卻狠狠地在關羽背後捅了一刀,這一刀不僅使蜀漢從此失去了重要的戰略根據地——荊州,而且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也因此腹背受敵,最終被東吳擒獲,身首異處。
之後的人們每次提到這場戰役的時候大概都會將關羽的戰敗歸結於一句話"大意失荊州",其實不然,荊州的守備計劃一直都是諸葛亮制定好的,關羽也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執行,就連北伐之時也在荊州留下了不少兵力駐防,"大意"一詞純屬無稽之談!如果不是糜芳、傅士仁的反叛,這場戰役最後的結果恐怕還是個未知數。
在我看來,關羽的敗亡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因為他將自己的狂妄自大全部掛在了嘴上!你說你看不起人家就罷了,為什麼還要折辱人家呢?其實孫權本來是顧及到自己與劉備之間孫劉聯軍的情誼,在出兵之前就囑咐過不能殺關羽,不成想關羽卻說了一句話,觸及到了孫權的底線。惱羞成怒的他立即下令,只要抓到關羽就當場斬殺!
據《典略》記載:"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說明孫權剛開始是不想偷襲荊州的,而且還發兵幫助關羽奪取樊城,因為他覺得幫助蜀漢奪取了荊襄之後,自己就能向諸葛亮討要回屬於東吳的南郡。但東吳畢竟離得有點遠,發兵速度也相對較慢,結果關羽又不高興了:"羽忿其淹遲,又自己得於禁等,乃罵曰:貉子敢爾!"也正是"貉子"2個字讓孫權徹底失去了理智。
為什麼孫權在聽到這兩個字之後會如此生氣呢?其實在《魏書·僭晉司馬叡》中就提到過:"中原冠帶呼江東之人,皆為貉子,若狐貉類雲。"也就是說,"貉子"在三國時期就是中原區域辱罵南方人的最刻薄的話。
其實中原地區的地域歧視由來已久,且持續了很長時間,因為在古代,中原地區相較於南方是發達不少的,中原的一些士族也經常因為這個原因歧視南方人。
《邵氏聞見錄》中就有這麼一條記錄:"太祖刻石禁中曰,後世子孫無用南士作相。"這個太祖就是趙匡胤,至於理由嘛,宰相寇准曾作過解釋:"南方下國,不宜多冠士。"就是說,南方的教育水平低,所以不要用他們當大官。
人家寇准不止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他經常在考試的時候搞地域歧視,明明南方人考得好,非要選北方人。而且動不動就是說,我今天又為中原人爭到了一個狀元!
可見,正是這種極具羞辱性的歧視性語言,讓孫權徹底失去了理智,立即通知增援部隊,轉頭偷襲荊州,就連在關羽敗走麥城,身邊只剩殘兵敗將時,依然在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設下重兵,並明令守將潘璋"羽至即斬"。這得有多恨啊!
也就是說,關羽之死,他的心高氣傲有很大的原因,但他的出言不遜卻是真正引燃整個事件的導火索,如果當時他能克制住自己,不羞辱孫權,那麼這件事至少還有迴旋的餘地,可是歷史沒有如果,相信關羽的在天之靈,也會為自己的莽撞而懊悔不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