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魯直,乳名繩權,號清風閣、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摩圍老人、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稱黃山谷、黃太史、黃文節、豫章先生。黃庭堅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的詩,被蘇軾稱為「山谷體」。黃庭堅的書法獨樹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書法家蘇軾、米芾和蔡襄齊名,世稱為「宋四家」。在文學界,黃庭堅生前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作品有《山谷詞》《豫章黃先生文集》等。那麼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黃庭堅的《宿舊彭澤懷陶令》,一起來看看吧!
宿舊彭澤懷陶令
黃庭堅〔宋代〕
潛魚願深渺,淵明無由逃。
彭澤當此時,沉冥一世豪。
司馬寒如灰,禮樂卯金刀。
歲晚以字行,更始號元亮。
淒其望諸葛,骯髒猶漢相。
時無益州牧,指揮用諸將。
平生本朝心,歲月閱江浪。
空餘時語工,落筆九天上。
向來非無人,此友獨可尚。
屬予剛制酒,無用酌杯盎。
欲招千載魂,斯文或宜當。
開篇二句,一般均以為是釋陶令名字之義,即雖想潛藏而不能逃於淵。然而這樣解釋與下文意思不連貫。南宋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謂深眇則易潛居,如果潭淵明澈見底,就無法藏身,故陶令晚年改名為潛。山谷此處用《莊子·庚桑楚》中的典故:「故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下面二句說陶淵明本是一世豪傑,但為彭澤令僅八十多天就棄官歸隱了。山谷稱他為「一世豪」是言之有據的。他少年時代即「猛志逸四海,中年時常歎惜「有志不獲騁」,老年時代猶「猛志故常在幫,可見平生抱有經世濟民之大志。而他又晦跡不任了,山谷認為是由於「司馬寒如灰,禮樂卯金刀。」意即司馬氏的東晉王朝,此時已如冷卻之灰燼,而劉裕則已擅政治,軍事之大權。劉氏擅權,亂世無道,所以向令就決意沉冥了。山谷以蜀莊來比陶令,頌揚其能保持高風亮節。
山谷這樣稱頌陶令是以某些史書作根據的。沈約《宋書·陶潛傳》云:「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異代,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作為陶侃後裔,他依戀舊朝,不願仕宋,亦在情理之中。但沈約此說早就有人表示懷疑。陶令在晉安帝義熙元年(405)自彭澤辭官歸田時,劉裕剛以一個地位不高的武將,臨時被推為八州都督,初掌朝政,下距晉、宋易代之時(420)還有十五年。不能說他辭官的原因就是「恥復屈身異代」,即使他當時對劉裕不滿,也不可能預見劉裕將來篡晉的結局。山谷博聞強識,熟悉史乘,其取沈約說是蔽於儒家忠孝觀念。山谷此說對後世頗有影響,自南宋起盛行以「忠憤」來解釋陶令後期的作品,是與山谷此詩分不開的。
「歲晚以字行,更始號元亮」詩意是說陶令在晉時名潛字淵明,劉裕篡位後即以淵明為名,更號為元亮,自別於晉宋之間。吳仁傑《陶靖節先生年譜》早就指出,山谷此二句是承《南史·隱逸傳》的「潛字淵明」之誤。實際上陶令在晉時名淵明,字元亮,在宋時始更名潛,仍字元亮。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是顏延之的《陶征士誄》曾云:「有晉聘士陶淵明。」既以陶令為晉臣,則宜用其舊名淵明。顏延之與陶令是知交,所作哀悼亡友之《誄》,用名不應有誤。山谷以「慮憤」目淵明,自然採取《南史》的說法。陶令在晉時已號元亮,而山谷卻生出「更始號元亮"一說,這是為了借題發揮,便於把陶令塑造成理想人物。
他說陶令更號是欲以蜀漢丞相諸葛亮自比,要興復漢室,漢、賊誓不兩立。但晉宋易代,諸臣競相趨附,陶令看到向於舊朝的人並不多,他的心情是淒苦的。雖說是淒苦,但他仍然「骯髒」,即剛強不屈。山谷惋惜當時無益州牧,即劉備,淵明遂不能成就諸葛亮的勳業。在中國文學史上,山谷此詩首次以諸葛亮比淵明,實屬創見。清代詩人龔自珍亦云「淵明酷似臥龍豪」,可以說是從此詩得到啟發。
淵明雖一心忠於本朝,但歲月流逝,壯志未酬,只有好詩流傳下來。淵明的詩文,在南朝時並不受重視,到了唐代才普遍受到讚譽。其文名至宋而極,蘇軾追和陶詩百餘首,稱為曹劉李杜所不及,山谷此詩,稱其為「落筆九天上」。由於尊崇淵明的「忠憤」和詩文,故山谷云:「向來非無人,此友獨可尚。」這就是說,古人中有許多可與之為友,其中以淵明為最。尚友說出自《孟子·萬章下》的話,可以說是山谷寫此詩的圭臬,意即上與古人為友,要讀懂他的詩文,必須瞭解他的為人,瞭解他所處的時代。經過全面考察,山谷認為淵明最值得自己尊敬。本應酌杯祭奠,正遇上自己戒酒,此禮也就免了。結句是說自己仿《楚辭·招魂》,寫此詩是為了召喚淵明的靈魂。
宋人魏泰曾云:「黃庭堅喜作詩得名,好用南朝人語,專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綴葺而成詩,自以為工,其實所見之僻也。故旬雖新奇,面氣乏渾厚。」(《臨漢隱居詩話》)他與山谷是同時代人,上述的一段話雖貶黃詩,但用來評論山谷此首懷陶令詩的得失,卻大體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