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前給兒子的一封信,103個字包含了人一生的精華!今天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諸葛亮在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他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臣。
在中國人心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孝、節、義的代表。
他輔佐劉備,三分天下。他臨危受命,輔佐幼主。他北伐中原,前仆後繼。他才德出眾,將蜀漢治理得井井有條……他是三國裡最閃耀的人物。
這樣一位馳騁沙場、斡旋在政治中的人物,在操勞了一生之後,在享受了萬丈光芒之後,生命走到了終點,想到8歲的兒子諸葛瞻,他寄了一封家書,即《誡子書》,只有103個字,卻包含了他一生為人處世的精華。
《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被譽為「智慧的化身」,在這封《誡子書》裡,他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誡子書》中的名句,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當我們細讀這封《誡子書》,可見諸葛亮高潔的人品和對孩子的殷切希望。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作為君子,從寧靜中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清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捨,其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南懷瑾先生說,諸葛亮以文字說理,文學的境界非常高,組織非常美妙,都是對仗工整的句子。堪稱經典名篇。
這篇《誡子書》,不但講明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係;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
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像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諸葛亮將自己一生的經驗與期望都寫在這封《誡子書》中,在這裡,他不是蜀漢的丞相,他不是威風八面的將帥,而是一個關愛兒子的父親,諄諄教導,細微之處,全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
《誡子書》讓我們看到諸葛亮的另一面,任何人,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永遠是慈祥的,即使這個人是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