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 司馬懿為什麼不興兵討伐蜀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死後 司馬懿為什麼不興兵討伐蜀漢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諸葛亮和司馬懿,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劉備死後,繼承先帝遺志的諸葛亮,共主導了六次北伐曹魏的戰爭。這六次戰役多以蜀軍糧盡無功而告終。多次征戰,也讓諸葛亮、司馬懿發現對方是自己一生罕見的對手。在惺惺相惜的過程中,二人也有著各自的打算。司馬懿的打算:只抵禦諸葛亮,不殲滅蜀軍,這樣自己就可以領兵在外,不被曹叡奪權、打壓。諸葛亮的打算:1、留住司馬懿這個熟悉打法的對手,給曹魏政權埋下君臣猜忌的隱患。2、以殲滅曹軍主力為戰略目標,趁機擴張蜀國地盤、擴充人口。火燒上方谷之戰,自知時日無多的諸葛亮終於下定決心除掉司馬懿。當時曹魏對司馬懿極度倚重,一旦蜀軍除掉司馬懿,魏國最後一道心理防線就將被擊潰。

諸葛亮上方谷之戰的戰略目標有兩個:一、擊潰魏國最後一道心理防線{諸葛亮自知時日無多,必須除掉司馬懿}。二、殲滅魏軍主力。這也是為何天降大雨,澆滅上方谷大火,佔盡優勢的蜀軍不去追殺曹軍的原因:蜀國兵力有限,不能和曹軍魚死網破,損耗己方有生力量。換言之諸葛亮伐魏之戰,只能伺機取巧,侵吞魏國領土,擴充蜀國人口。那麼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不興兵討伐蜀國呢?

一、《三國誌》記載:諸葛亮剛剛病逝五丈原{公元234年},行軍司馬楊儀、大將魏延,就在率軍撤退時開始爭權。隨後楊儀派人誅殺魏延,魏延之死讓蜀國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內亂。面對這一天賜良機,司馬懿決定興兵伐蜀。但司馬懿的出兵請求被曹叡駁回。這便是說,不是司馬懿不想伐蜀,而是曹叡不想讓司馬懿領兵伐蜀。

從公元239年開始,曹魏內部陷入爭鬥,分身乏術的司馬懿沒有精力去征討蜀國。公元239年曹叡病逝,其子曹芳登基。當時曹叡給曹芳留下兩位托孤重臣:司馬懿、曹爽。曹芳登基初期,誅事曹爽還會和司馬懿進行商議。不想隨後曹爽卻採納親信丁謐的計謀,利用太傅之位架空司馬懿,奪去其手上的兵權。這就是說曹爽稱帝后不久,司馬懿就被罷權,魏國大權開始由曹爽一人獨掌。司馬懿沒有兵權,自然也就無法率軍征討蜀國了。

三、雖然司馬懿沒有機會攻打蜀國,但掌權的曹爽卻有機會。公元244年,鄧颺等人奉曹爽之命,率軍前去攻打蜀國。在面對諸葛亮留下的費禕時,曹爽卻迎來了一場慘敗。自此魏國損兵折將,曹爽在魏國的威望也跌至谷底。隨後的公元249年,就發生了人們熟悉的一幕: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清洗曹爽黨羽,篡奪曹魏大權。司馬懿篡權後,自然需要時間去平定各地叛亂{淮南三叛}。因此便可以說從公元244年到公元249年,司馬懿一直在積蓄實力,伺機奪權。這段時間陷入內鬥的司馬懿,也是沒有時間、精力去攻打蜀國的。

公元249年,司馬懿已經七十多歲,兩年後司馬懿病逝{公元251年}。獨攬魏國大權後,司馬懿雖然具備了攻打蜀國的能力。但從司馬家族的利益出發,司馬懿當時最要緊的事,就是鞏固司馬家族的權力,或者說當時的司馬懿急需解決繼位人的問題。對於大權在握的司馬懿而言,征討蜀國已經不能給司馬家族帶來更多利益。甚至有可能因為親自率軍出征,而導致曹家反對勢力重新奪權{高平陵之變重新在司馬家族身上上演}。

既然司馬懿沒有精力去征討蜀國,那為何蜀國攻打魏國,卻均以失敗告終呢?諸葛亮死後,掌管蜀國軍政大權的人並不是姜維,而是諸葛亮選定的蜀漢丞相蔣琬。蔣琬掌權後,既肯定了諸葛亮北伐的重要性,也否定了兵出祁山的戰略。掌權後蔣琬將兵出祁山的戰略,改為從漢中水路出發攻打魏國,同時蔣琬還命令姜維領偏師,一同進攻魏國{箕谷}。

就在蜀國積極打造戰船備戰時,魏國卻將防線東移,隨之蔣琬的戰略方針也被姜維、費禕否定。蔣琬死後,費禕成為新的蜀國丞相,姜維這才成為蜀軍統帥。隨著諸葛亮、蔣琬的相繼去世,蜀國相權也在頻繁更替,隨之蜀國內鬥變得更為嚴重。可以說姜維的北伐失敗,正是因為蜀國內鬥所致。費禕掌權後,雖然曾極力化解蜀國內鬥,但對於內鬥多年的蜀國而言,費禕終究是無力回天。

參考資料《三國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