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司馬懿打仗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238年,曹魏大軍剛打贏遼東戰役便進入冬季,天寒地凍,眾將士紛紛請求增加棉衣御寒,主帥司馬懿卻冷冷地說「冬衣是官家物品,我是臣子,沒有權力分發。」為了解決挨凍問題,司馬懿不惜遣散軍中不抗凍的老弱病殘,方才整頓軍馬,班師回朝。
司馬懿乃堂堂主帥,指揮數萬將士剛剛戰勝公孫淵,正應該是志得意滿的時候,也應該是體恤將士的時候,可為何連打開府庫、分配棉衣這種小事情都不敢做呢?其實,這正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
此時魏國的皇帝是魏明帝曹叡,他的爺爺曹操就懷疑過司馬家族,曹丕對司馬懿也有防範,但是曹操和曹丕父子身邊有很多能人,支持曹家的勢力人多勢眾,還顯不出司馬懿的本事來。
等到了魏明帝曹叡當皇帝時,朝廷上可用的人就少了很多。諸葛亮數次北伐,曹叡大為恐懼,只得重用司馬懿,司馬懿也沒有辜負曹叡的期望,「拖」死了諸葛亮,在魏蜀之爭中笑到了最後。
隨著司馬懿的軍功越來越大,職務也越來越高,曹叡可不放心了,總是擔心司馬懿功高蓋主,奪了曹家的江山,對其嚴加防範,司馬懿只得更加小心,處處謹慎,換取曹叡的信任。可天下並不太平,不久後,遼東太守公孫淵軟禁叔叔公孫恭,控制遼東,並勾結鮮卑,共同對抗曹魏。
曹叡可慌了神,天下尚未統一,北方又起戰亂,這可如何是好?遍觀朝廷,能夠擔負起平定叛亂重任的,也只有司馬懿了。為了江山大計,曹叡只得再次啟用司馬懿,讓他遠赴遼東攻打公孫淵。
司馬懿的軍事能力果然一流,俗話說「謀定而後動」,司馬懿在動身之前和曹叡的一番話,已經決定了戰局勝負。司馬懿認為,如果公孫淵「棄城預走」、提前謀劃是上計,在遼水迎戰魏軍是中計,坐守襄平是下計,他要做的就是逼著公孫淵守襄平,來回一整年的時間就能戰勝公孫淵。
而且,司馬懿只帶了四萬魏軍,便敢去攻打路途遙遠、士卒眾多的公孫淵。一方面,司馬懿信心十足,另一方面,公孫淵也是個膿包,戰略戰術上失誤頻繁。他先是把精銳調至遼隧一帶,擺開陣勢要與司馬懿決戰。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在陣前虛張聲勢,裝作大舉進攻的樣子,暗地裡令主力繞行,直搗公孫淵的老巢襄平。
得知襄平被圍,公孫淵大驚失色,主力都調到了遼隧,老巢襄平守備空虛,不能久戰,便匆忙帶兵回援襄平,卻被早就埋伏好的司馬懿打得潰不成軍,只得帶著殘兵敗將退守襄平。這一招圍魏救趙、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戰術,在近現代史上也經常被我軍使用。
公孫淵退守襄平後,實力已經嚴重受損,可司馬懿卻一反常態,並不急於進攻,而是圍而不攻,把襄平團團圍住。即使天降大雨,環境惡劣,司馬懿也不攻城,只因司馬懿料定,公孫淵兵多糧少,這襄平肯定守不住。司馬懿還讓周邊居民該幹嘛幹嘛,營造要打持久戰的安靜環境。
雨過天晴,司馬懿卻急令大軍建造高台,向襄平城內射箭投石,晝夜不停,一番激戰過後,曹魏大軍攻克襄平,公孫淵帶領數騎倉皇逃竄,被魏軍趕上斬於馬下。整個過程,真應了《孫子兵法》中的「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一靜一動間,盡顯司馬懿的軍事謀略。
戰役剛結束,天氣轉冷,東北的冬天異常寒冷,眾將士為了御寒才向司馬懿請求棉衣,卻遭到了司馬懿的拒絕,也就是本文開頭的場景。因為司馬懿不僅是個軍事家,也是個謀略家,他不像李牧這樣只會打仗的將領。李牧在戰場上百戰百勝,卻輸在了朝廷鬥爭上,司馬懿在這方面就是老手了。
司馬懿知道曹叡一直提防自己,對自己一直又利用又打壓,故而處處表現忠心。開倉庫發棉衣雖然看起來是件小事,他認為也必須得先向曹叡請示匯報後才能行動,這樣忠心的臣子,曹叡能不喜歡嗎?
不僅如此,司馬懿為了贏得曹叡的信任,在攻克襄平的過程中,還展現了自己殘忍的一面,他不僅殺害了兩千多叛軍,還殺掉七千餘名壯丁。司馬懿這樣做,是向曹叡表明他痛恨叛軍、除惡務盡的態度,果然再次蒙蔽了曹叡,贏得曹叡的信任。
司馬懿班師回朝時,曹叡已經病重,他火速詔司馬懿先行回京。司馬懿接到詔書的時候,還在白屋,為了表達忠心,他竟不顧旅途勞頓,一夜之間急行四百里,趕到曹叡病榻前。一見面,司馬懿先是拉著曹叡的手痛哭流涕,詢問病情,曹叡也深情地對司馬懿說:「為了等你回來,我忍著不死,就為了把幼小的曹芳托付於你和曹爽。今後,你們一定盡心輔佐幼主。」說罷,還讓曹芳摟著司馬懿的脖子,以示親近。
說真的,曹叡托孤這一幕,可比劉備白帝城托孤還要感人,前提是沒有後來司馬氏奪曹氏家族江山的事情。司馬懿偽裝得著實深沉,曹叡到死也沒看清司馬懿的真面目。你以為在不到十歲的小皇帝面前,司馬懿就不用忍了嗎?錯,他還得裝孫子,因為曹爽還在,曹氏宗親還在,所以司馬懿還是得忍,直到高平陵之變,司馬懿除掉最大的對手曹爽,這才算是安下心來,為司馬氏子孫清楚障礙,鋪平道路,取代曹氏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