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水淹七軍於禁為什麼會投降 於禁真的貪生怕死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水淹七軍於禁為什麼會投降 於禁真的貪生怕死嗎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關羽和於禁,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三國歷史中,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關羽佔據荊州,劉邦佔據蜀中,雙方可以兩路北伐,攻擊曹操。

這一計劃在劉備佔據漢中之後幾乎就開始在著手實行了。那一年,關羽和曹仁在樊城大戰,曹操派於禁七軍三萬多人前去增援。

在這一場戰役中,我們熟悉的是,關雲長水淹七軍,於禁貪生怕死投降了,而龐德則是大義凜然地英勇就義了。

對于于禁的投降,一直都為人所詬病,甚至最後於禁還因此被曹丕給氣死。

這主要是因為於禁這個人一直都是奉公守法,治軍嚴謹,從來不會犯錯。為了穩住軍心,他甚至可以攻打自己人的部隊;為了維護軍紀,他也可以親手處死自己的朋友。

一個從來不會犯錯、忠心耿耿的人突然變節投降,這種反差實在是太大;再加上當時龐德視死如歸的樣子,兩相對比,於禁的形象立馬從高高在上跌入地獄深淵,不得不為人所詬病。

但是,於禁真的是因為貪生怕死才投降的嗎?

作為一個原則至上、法紀至上的人,應該很清楚,自己如果是因為貪生怕死才投降,所需要承受的後果會有多麼嚴重。不僅僅他的爵位會被剝奪,甚至就連他的家族都會受到牽連。但是,於禁被送回魏國之後,雖然被曹丕給氣死,但是曹丕還是讓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爵位。

從這裡來看,於禁應該是因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才投降的。只不過,這一場戰役的失敗需要有人來承擔責任。而剛剛登基的曹丕也需要通過這個事情來為自己樹立威望,而於禁就成了那一個替罪羊。

那麼於禁究竟是為何而投降的呢?

前面說過,於禁帶來的大軍有三萬多人。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被關羽俘虜的魏國士兵也有三萬人。對這三萬人,關羽也沒有把他們殺掉,而是把他們送往後方的江陵。此時的關羽正處於進攻時期,就連後方的軍隊都被他調往前線,他又怎麼可能放心地把這三萬人的俘虜送往後方。

而且,關羽本身的軍糧也就剛剛夠自己軍隊吃,如今多了這三萬俘虜,還得考慮他們的吃飯問題。(至於於禁他們帶來的糧草,早就被大水沖沒了。)

為了養活著三萬俘虜,關於不得不「擅取湘關米」。而「湘關」當時屬於東吳的地盤,關羽擅自「借糧」,這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東吳討伐關羽的借口。兩線夾擊之下,才促使了關羽的失敗。

作為一軍主帥,關羽怎麼可能會犯這種低級錯誤,給自己的大後方留下隱患呢?

最大的可能就是這三萬人,包括於禁在內的將領,他都無法對他們下殺手。至於原因,估計就得從於禁身上找了。

處置俘虜一般有三種方式:全部處死;讓他們變成自己人;關押。

關羽熟讀《春秋》,講究仁義,這三萬人已經被他俘虜,砍一兩個人殺雞儆猴還說得過去,如果要把他們全部處死,這又違背了他的道德底線。而且劉備的政治口號也是「仁義」,如果關羽殺掉這三萬人,只會讓魏國的士兵和百姓感到失望和害怕。將來攻入魏國,還有誰敢投降。所以,第一個方式,關羽是做不到的。

於禁是一個治軍嚴謹之人,在治軍過程中,他的部下一旦犯了事,都會被他嚴厲處置。在他的長期威嚴之下,關羽要收服這三萬士兵,還是有些難度的。而且關羽也知道於禁的治軍手段,如果不能真正收服於禁,這三萬人估計也是無法真正收服的。

當然,有人認為只要殺掉於禁,那這三萬士卒的心理防線就可以不攻自破了。這一點,關羽心裡清楚,於禁心裡也清楚。所以,於禁決定來個釜底抽薪,只要他投降了,關羽就沒有任何殺他的理由了。只要他不死,又不真正加入關羽的陣營,關羽就無法真正收服這三萬人。相反,這三萬人還會成為關羽軍中的一根刺,如鯁在喉,想拔又拔不掉。

所以,此刻的關羽也是騎虎難下,他只能選擇最不願意選擇的方式,那就是關押。

對於禁來說,他確實是投降了,但絕對不是貪生怕死,而是危機之下的無奈之舉,而這一舉動也保住了魏國三萬精銳和將領。曹丕稱帝后,投降的將領中有一個叫做朱靈的,他也沒被曹丕秋後算賬,反而步步高陞,官至後將軍,被封為高唐侯。

曹丕為了自己的帝位,把於禁當成了替罪羊,面對九泉之下的於禁,他真的欠於禁一個道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