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於禁所統七軍約三萬餘因遭遇大水襲擊失去戰鬥力而為敵軍所覆沒。茲將此次因天災而造成的重大軍事災難的經過整理敘述如下:
一、襄樊之戰的戰前形勢
襄樊,自江陵戰役失利之後,就一直是曹魏國家最重要的三大戰略支持點之一,其作用是防禦來自荊州方向的威脅。其守將前期是曹魏名將樂進;約自217年,魏屬荊州——襄樊地區之守衛由大將曹仁(征南將軍,假節)擔任。劉備集團:公元219年,劉備接連奪取漢中、上庸,極大地改善了劉備集團的戰略形勢,形成了從上庸、南郡兩個方向夾擊襄樊的態勢。曹魏的襄樊地區漸呈孤立突出之態。對劉備集團來說,如果攻下襄樊,則能將漢中與荊州兩大戰略區通過上庸、襄樊直接連成一氣,扭轉劉備集團兩大戰略前沿區——漢中、荊州——相隔千里、互相不能呼應的不利局面。在此基礎上,就有可能實現從漢中、襄樊兩路配合進攻曹魏(即俗稱之「隆中對」)。因此,攻取襄樊的戰略價值之高,不言而喻。
關羽方面:劉備、諸葛亮、張飛入川以之後,關羽自214年擔綱鎮守荊州以來,該部沒有發生什麼戰鬥,軍力恢復較快,至219年,擁有約五萬軍隊,其中約有近兩萬水軍,在水網密佈的荊州地區對曹魏作戰,機動力強,擁有一定的優勢。曹操集團西部戰線:公元219年,漢中戰役失利,曹魏西線處於守勢,由於漢中的威脅,西線的軍力被牽制於長安,而失去機動。曹操集團東部戰線:公元217年,孫曹第二次濡須口之戰,曹孫雙方重兵雲集於合肥方向,雖未發生大戰,亦有一定的損耗。219年七月,孫權又攻合肥。曹操集團中部戰線:公元218年,許昌暴發耿紀之亂,王必平之。宛城侯音叛亂,襄樊主帥曹仁率兵平叛,歷時約近半年,至219年正月,方平。
可見,公元219年,曹魏襄樊地區兵力空虛(曹仁樊城兵數千,襄陽呂常估計兵更少),且態勢孤立、突出,十分不利。是年,劉備在漢中悍然稱王,於是,長期處於弱勢屢屢遭人白眼的劉備集團歡欣鼓舞,士氣振奮;關羽身為荊州之主帥,劉備集團之重磅人物,感到攻取襄樊責無旁貸,乃積極備戰、躍躍欲試,意圖攻拔襄樊,為劉備集團建立不世之功。於是,一時間襄樊地區戰雲密佈,連遠在揚州的溫恢也聞到了戰爭的氣息。鑒於雨季來臨之後,荊州地區河道通暢,關羽水軍可以直達襄樊城下,溫恢分析到:現在水位暴漲,有利於關羽水軍進攻,而曹仁軍孤懸敵前,準備不足;若關羽乘機進攻,則有很大的憂患。
二、七軍為水所沒及相關作戰經過
公元219年七月,為大好形勢所鼓舞,關羽抓住絕好的出兵時機,留糜芳傅士仁守江陵、公安,自率荊州大軍水陸並進,發動了對襄樊的進攻。由於襄陽樊城之南兵力空虛,且無水軍,關羽水陸兩路軍勢如破竹,長驅直入,很快攻至襄陽樊城。曹操此時尚在長安,聞知關羽來攻,即速命曹仁軍在樊城地區組織軍力,指揮軍隊擊破來犯之關羽軍;同時,因襄樊兵力不足(兵不滿萬),又譴大將於禁率曹魏戰略預備軍「七軍」增援樊城,迎戰來敵。雙方各數萬兵力迅速在沔水之側、樊城之北展開,開始對戰。
初戰,曹軍局面佔優,原屯於樊城的將軍龐德移至樊北戰場,親自與關羽交戰,史載龐德曾以箭射中關羽的上額。龐德時常乘白馬,作戰英勇,關羽軍隊望而生畏。可是,就在這時,發生了一樁意外的重大天災,徹底改變了戰局。進入八月之後,大雨連連,終於造成漢水泛出河道,大水磅礡而至,很快就淹沒了樊北戰場。雙方戰士緊急撤離,紛紛尋找避水場所。洪水漫堤之後,關羽水軍的近千艘戰船就成了決定戰役勝負的唯一因素。原本主要執行在荊襄水網地帶實施軍隊機動,後勤補給或封鎖水面任務的這近千隻戰船,因這場意外的大洪水,給關羽軍帶來了巨大的軍事利益。
洪水中,關羽的軍隊一部分退到船上,一部分分散退至高地上。戰船基本不為洪水所禍,從而保留了很多的軍資,關羽水軍因此仍具有作戰能力;而於禁的軍隊沒有任何水面作戰工具,只能尋崗地、出露於水面的地形分散躲避,軍資也損失殆盡,不能繼續作戰。當然,雙方的士兵,也有因避水不及而淹斃的,但數量不多。
如此千載難逢之有利局面,關羽豈能放過!於是,長期統率水軍的關羽,迅速出動戰船,一方面營救被水困住的那些本方軍隊,一方面以水軍主力向分散在各類高地上的曹魏軍發動進攻。這時,於禁軍隊已經不成隊伍,或三五成群,或幾十上百,躲在出露於水面之上各高地,已潰不成軍,失去了抵抗力。在於禁的命令下,全軍投降了;只有將軍龐德不屈,獨自力戰被俘(後被關羽殘忍地殺害)。
於禁是三國時代曹魏集團的著名將領,史上對他的軍事能力評價很高。於禁被水淹之前軍功卓著,在整個三國史中也是罕有其匹的。然而,最終卻敗給了大自然。於禁在全軍失去戰鬥力的情況下投降,按軍事通例,「非戰之過」,不應該受過多責備,曹魏集團上層對此態度也很明確。於禁的失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特大軍事天災,並不是作戰的過錯,正因為如此,於禁的軍事聲望經此一大敗,仍然被公認為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等平齊。正規出版的各類軍史書籍,對於此戰的「天災」本質,都眾口一詞。有意思的是小說《三國演義》以此軍事天災為原型,經藝術加工,創作了「關雲長水淹七軍」的膾炙人口的情節,頗為生動,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關羽經此一戰,擒於禁斬龐德,一時威名大震(所謂「威震華夏」),這也是關羽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一次作戰經歷。縱觀關羽一生的軍事實踐,實在是一位「常敗將軍」啊。然而,這種天上掉下來的虛幻的成功,轉眼即逝,很快就過去了。上天對待於禁,實在太不公平;但上天對於關羽,卻還是公平的。隨後關羽分兵進攻被大水所包圍、岌岌可危的樊城和襄陽,卻久攻不克,頓兵於堅城之下,終於,關羽的兵勢從勝利的頂峰跌落下來,並一直跌落至全軍覆沒、身被擒殺的深淵。關羽軍隊先被隨後趕到戰場的徐晃所擊敗,然後又被東吳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大本營。關羽棄了水軍戰船,敗至麥城,最終身被東吳俘殺,成了一位至今仍頻頻為人們所扼腕歎惜的悲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