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的夏天,劉備在四川舉行了登基儀式,並定年號為章武。此時的劉備為了能夠奪回丟失的荊州,不顧眾位老臣武將的勸阻,以替自己的二弟關羽報仇為名,親自率大軍向東吳進發。因為蜀軍當時的士氣正盛,而孫權擔心會腹背受敵,於是便派出使者向劉備求和。然而在劉備果斷拒絕以後,孫權立刻是向曹魏低下了頭,並甘心稱臣,同時他又派出了小將陸遜與蜀軍迎戰。可以說正是孫權這波正確的操作,最終是挽救了江東。而就在最後,陸遜也是在夷陵打敗了劉備,並取得了大勝。但是讓人感到非常奇怪的是,在夷陵一戰時,曹丕為什麼不趁亂收拾孫權?難道是被孫權哄騙了?
按照道理來說,東吳出兵阻擊蜀軍的時候,正是曹丕一石二鳥的好機會。如果此時的曹丕下定決定除掉東吳,還別說成功率真的是挺大的,並且江東這塊富饒之地,也很有可能落在曹家的手裡。但是讓人十分費解的是,曹丕居然沒有趁這個好機會去下手,當然,這可不是因為孫權在哪裡假模假樣的俯首帖耳,畢竟孫權也沒把自己的兒子送到許都做人質,也沒有讓出城池以表忠心。而且曹丕也並不傻,自然是不會相信孫權的這些鬼把戲。
曹丕之所以在當時沒有出兵伐吳,一方面是因為曹丕本身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要知道一點,就在得知劉備稱帝以後,曹丕就和眾人討論過劉備到底不會攻打孫權,當時有很多大臣都認為,關羽都死了快兩年了,劉備肯定是不會斷然出兵的,於是在劉備後來伐吳的時候,曹丕根本沒有來得及準備。而且那個時候曹丕也才剛剛登基不久,很多人門閥世家都在保持著觀望的態度,如果在此時將已經俯首稱臣的孫權給滅了,那麼天下所有人都會辱罵曹家,所以此時的曹丕還在等候,等到吳蜀兩國鬥得差不多的時候,他在來個釜底抽薪。
所以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原因,一直到夷陵之戰都結束了好幾個月以後,曹丕才開始帶著大軍南下,並且在這個時間點攻打了東吳。這也就說明,曹丕一直都在打算收拾東吳,但是在他看來,只有等到吳國和蜀國分出勝負以後,才是他出手的最佳時機。就在此時,曹丕命令魏軍多個方面南下,眼看大業就要完成,曹丕卻是無奈的帶領軍隊撤了,原來魏軍染上了瘟疫,這仗還沒打起來倒是死了不少的人。也正是因為瘟疫,東吳有一次抵擋住了攻擊。
小編認為,按照曹丕的智商來看,他肯定是不會相信東吳會向他主動稱臣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想完成一統霸業的夢想。所以曹丕一直都在等一個機會,而這一個機會就是蜀漢和東吳拼的兩敗俱傷的時候,再由他出手完成統一的大業。但是曹丕在這方面的能力還是比不上曹操,因此沒能有著什麼大的成就,實在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