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生前 ,常把「 好漢打脫牙和血吞」 這一句話,掛在嘴邊。四十 歲以後,曾國藩得力於悔字訣,辦事愈來愈園融,處世愈來愈園通,和這一句話應該有十分 密切的關係。他的悔字訣,是不是從 《三國演義》獲得,我們無從 知道。但是劉備一生,也是 悔字訣最好的寫照。凡事不怨不尤,只以事先避免事後可能帶來的懊悔,做為警惕的 要點。用來趨吉避凶,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應用。年輕時,劉備常以家世特殊,身負重任。不趁早圖謀,將來必定懊悔。來激勵自己,鞭策自己。被漢獻帝劉協尊稱為皇叔之後, 更加小心謹慎。 惟恐稍有大意,即將為曹操所殺而懊悔不已。 這才自動要求起兵到徐州迎戰袁術,獲得逃離曹操掌控的大好機會。三顧茅廬,乃是居於自己奮鬥了這麼多年,雖然文有孫干、糜竺、簡雍,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還是一事無成。從水鏡先生得知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以安天下。否則再拖下去,必定死不瞑目,所以才如此謙卑。
孔明下山相助,劉備言聽計從。怕的是稍有違背,就可能懊悔。關羽遇害,張飛以為劉備當了漢中王,早忘了桃園結義的誓言。使得劉備不顧一切,要照兵伐吳。張飛限期三軍掛孝,逼得部屬將他殺害。劉備明知聯吳抗曹是一貫政策,也惟恐違背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為後人所恥笑。毅然不接受諸葛亮的勸阻,以及東吳特使諸葛瑾交還荊州,永結兩國盟好的和解。無非是以悔的心態,來防止自己的獨生行為。劉備出師不利,加上哀傷過度,終於病倒在白帝城。自知不久於人世,速請諸葛亮、李嚴等大臣來永安宮,只怕遲了來不及交代後事,很可能招致悔恨。孔明來了,劉備請他坐在床邊。承認自己不聽函相的話,才自取其敗。為的是怕諸葛亮誤會自己對他不信任,以後不方便處理事情。看見馬謖在旁邊,趕緊叫他暫且退下。說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為的是怕孔明重用馬謖,造成悔憾。最後坦誠向孔明表示:阿斗可輔,就請輔助他;如果太不像樣,可以自立為成都王。害得諸葛亮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接二連三地保證,要盡忠輔佐阿斗。
劉備這種舉動,不可能是以退為進。如果是的話,大可以倣傚當年劉表要讓荊州的故事,直接請孔明為漢中王。當然,我們也可以說這樣直接的話,對孔明的傷害太大,等於擺明不讓孔明這樣做。我們從劉備一生的表現, 可以相信他這樣說,是出於一片真誠。就算他是騙人的,我們有一句話,可以當做參考:騙一次算騙,一直騙下去,騙一輩子,就不算騙。劉備是真誠,還是虛偽? 我們從他不接受劉表的禮讓 ,不忍心拋棄新野的百姓 ,不貪戀漢中王的既得利益而為弟報仇,應該可以相信他的真誠。孔明的退休計劃,由於劉備的托孤,而完全打消。 阿斗的種種行為,孔明都能夠忍耐,和白帝城劉備說這一番話,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劉備地下有知,也會看到悔字訣所產生的良好效果,而含笑九泉吧!
劉備為什麼要托孤,難道沒有其他的方法嗎?
曹操當魏王時,左慈告訴他,不妨考慮請劉備當皇帝。自己則雲逝四海,或者到峨嵋山 修道。曹操對自己的處理,十分瞭解。已經把自己逼得無路可走,只有硬著頭皮,一直走到人生的終點。 因為他的仇人太多, 不會放過他。一旦離開權力的核心,很可能立即被追殺。他的兒子也心中有數,知道曹操在玩弄什麼把戲,絕不肯中途罷手。那些依附在身旁的文武大臣,更是不會把轎子放下來,任憑曹操想不想繼續坐下去?他只好把左慈當妖怪,下令追捕斬殺,以免擔負忠言逆耳的罪名。
現在輪到劉備自己,明知道劉禪的困境。實在難以突破,還要勉強讓他接任。顯秩序的僵化,從這裡看得非常清楚。要孔明繼位,不就等於要他的命?逼得非當場撞死,不足以表明他的忠心。我們不能夠以現代的顯秩序觀點,來評鑒那個時代的顯秩序。卻應該深切地體認,為什麼顯秩序必須時堂做出調整,便是各有各的包袱,很不容易擺脫。隱秩序對改朝換代,通常比較不在乎。因為站在大氣的立場,各個氣球所裝的氣體,都是大氣的一部分。換來換去,好像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顯秩序要很久很久以後,才乾脆廢除帝制。把改朝換代的沉重包袱,整個拋棄掉。希望不要為了姓氏的不同,堅持要拼得你死我活。不過在劉備那個時代,真的除了重重拜託孔明,好好輔佐之外,根本沒有別的路走。劉禪能否繼承大業,那是他的事。劉備既然立他為太子,便只好把這一個難挑的大擔子,不顧一切地交付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