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東漢末年四國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這是林俊傑著名歌曲《曹操》中的句子,《三國演義》及其衍生出的各種文學、電影電視作品,在我們中國早就到了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地步。
但其實,東漢末年不是分成了3國,當時中華大地上有4個建制完善的國家,還有一個就是佔據北方的燕國公孫氏。但是在後世的歷史記載中,幾乎寫到的都是魏蜀吳三國,鮮有談到燕國的。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談論這個國家呢?這背後是否有什麼秘密呢?且聽海佑慢慢道來。
這個政權的創始人名叫公孫度,公孫度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但祖上混得並不怎麼樣,當年還是在中原那一帶混不下去了,才攜家帶口來到遼東這苦寒之地。
但公孫度打小腦子就靈活,讀書很聰明,又擅於結交,大家都喜歡跟他玩兒,這一來二去就跟遼東那一片的名人權貴都混熟了,大家要做個什麼事都會帶著他一起,就這樣自己也混了個小吏職位,吃穿是不愁了。
時值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進京穢亂後宮,遼東那一塊的話事人比較反董,於是就被董卓暗戳戳給做掉了,那麼遼東那一塊再派誰去治理呢?
董卓
剛好當時公孫度的鐵哥們兒徐榮在做董卓的狗腿子,還深得信任,於是徐榮就向董卓推薦了公孫度,董卓瞭解了一下,發現這小伙能言善辯,在當地也頗有名氣,而且董卓當時忙著抵抗天下諸侯的討伐,沒多想就把遼東太守的職位給公孫度了。
在秦漢那個時代,太守是權利非常大的地方官,基本就相當於一方諸侯了,當中央式微的時候,他們就紛紛自立,逐鹿天下,這就是三國時代形成的大背景。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東吳孫權」,祖上就是長沙太守,勢力範圍在東吳那一片,再比如「益州劉璋」,也是益州太守,逢亂世也割據一方了。
而公孫度成了遼東太守,就是那一片地方的老大了。不過遼東這地方,自古以來就是苦寒之地,大片的森林,雖然有黑土地,但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又開墾不出來,所以一直沒什麼人,沒人就沒有什麼生產力,也就創造不出多少物質財富。
那一塊地方,就成了中原文明的邊緣地帶,跟「夷狄」接壤,可能一不小心自己就被中原人當成了夷狄。
公孫度上台以後,大力澄清吏治,改革軍備,發展生產,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越海取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擴土。居然把這一畝三分地搞得風生水起,自己也漸漸有了稱雄之心。
當時中原這一塊可謂是人頭翻滾,打得不可開交,也沒什麼人注意到這塊荒僻之地的政權,而且這個遼東燕國也沒怎麼摻和中原地區爭老大的事情,大家就更不會鳥它了。
而且當時公孫度比較識時務,主動依附魏國,被魏國封侯爵,這樣大家都相安無事了。
就這樣燕國過了幾十年太平日子,後來公孫度死了,他的兒子公孫康繼承了他的爵位。
公孫康在他父親的基礎上,繼續鞏固燕國「遼東霸主」的地位,曾一度帶兵攻陷了高句麗的國都,打服了高句麗,隨之而來的就是「九夷賓服」。
鼎盛時期,遼東燕國人口百萬,兵甲十萬,其實力已經跟佔據西南的蜀漢旗鼓相當,而且公孫康已經跟高句麗王室結成了兒女親家,遼東諸藩已經成了燕國的臣僚,燕國能夠直接指揮他們的軍隊。
不過,這個時候中原三分天下,熱戰正酣,曹魏對遼東這一塊,依然是放養狀態,因為公孫康執行了他父親的政策——向魏稱臣。所以遼東政權還能保持穩定。
魏明帝
隨著時間的流逝,公孫康也去世了,由於他的兒子還小,所以他的弟弟公孫恭繼承了爵位,等到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長大以後,就一腳踢開了自己的叔父,坐上了燕國政權統治者的位置。
此時遼東燕國承平日久,且公孫淵年紀輕輕血氣方剛,漸漸有了不臣之心,先是暗中「勾結」東吳,後又自立為王,直接觸怒了魏明帝。
而其結果則是——被司馬懿帶兵給滅了,而且還是輕輕鬆鬆地給滅了,滅了公孫政權之後,司馬懿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看了上文的描述,可能有些讀者有疑問了,上面說的遼東燕國不是挺牛逼的嘛,怎麼一下子就被司馬懿給滅了。
司馬懿
這裡要說一下,司馬懿帶的是精銳,而且那些年,中原地區連年混戰,像養蠱一樣,精銳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其戰鬥力不是新兵蛋子們能比擬的。
燕國承平日久,打不入流的夷狄還可以,真的碰上司馬懿帶領的這些精銳,那就只有被虐菜的命了。
介紹完了背景,再來說說我們題頭講到的問題——為什麼這麼政權在歷史上這麼沒有存在感,《三國演義》都不寫它。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是沒什麼看頭。三國演義是話本小說,要有人物故事要有情節衝突,當時魏蜀吳三分天下,各種奇謀詭計、生死大戰,也是發生在這三個國家之間。
而遼東燕國偏居一隅,一直做個安安靜靜的美男子,然後剛想有點動作的時候,就被別人放個大招給滅了。這個想寫也沒法寫啊,羅貫中只會說臣妾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