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四雄爭霸是真的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東漢末年分三國,這是中國婦孺皆知,因為有著名著《三國演義》為他盡力宣傳著。翻開東漢史書,我們會發現,當時的歷史並非是三國演繹著神州大陸的英雄爭霸故事,而是四雄並起的拉扯攻防。這樣說來,似乎羅貫中寫錯了有一國沒算進去,該是「四國演義」才對。
公孫度,從遼東玄菟郡一小官吏做起發跡, 繼升中央尚書郎,下放至地方做了冀州刺史,後被謠言所害免官賦閒家中。沒過多久,經過同鄉徐榮推薦給朝中如日中天的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成為鎮守遼東的一方軍政大員。公孫度到達遼東任職後,針對當地實際情況,開始了全面革除弊病、發展個人勢力。
東漢末年各地,豪強勢力強大,地方長官常常政令不出衙門,無法管理各種事物,只能請豪強子弟前來任官職,才能行使權力。素有謀略的公孫度自然也知這一情況,認為這治標不治本,因此用剛柔並濟的手段打擊豪強勢力,以此達到將遼東緊緊掌握自己手中的目的。
遼東內已安完,中原各軍閥相互征伐,根本顧不上孤立東北的遼東,公孫度趁機發展勢力:自立遼東侯、領平州牧(畫大餅凝聚人心),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部(抗擊外族),南取遼東半島和越海併吞膠東半島北部東萊諸縣(開疆拓土)。就這樣,公孫度從遼東侯晉陞為遼東王。
這時官渡之戰已經結束,曹操仍然在攻取北方各州郡,劉備附屬劉表一事無成,孫權頭痛江東豪門正想著如何增強自身實力。而公孫度的治下,百姓安居樂業,招賢設館開學,流民蜂擁居住,威行東北亞。保境安民的思想下,公孫度沒有進取爭霸,僅銳意進取和苦心經營遼東等地,偏居一隅看著天下變幻。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公孫度病逝,其子公孫康繼位,繼續割據遼東等地。公孫康斬殺二袁獻曹操,擊破東夷高句麗,設下郡縣。公孫康去世後,公孫度的弟弟公孫恭被眾人推舉為遼東太守開始執政,後患病變閹人身體虛弱,公孫度的孫子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已成年,將王位奪回。
在公孫家的四代治理下,遼東已是自成一國不受任何一國一外人控制。公孫淵將這一問題擺上檯面,阻擊圍殺曹魏大軍,建燕國自稱燕王,置百官有司,仿照魏蜀吳三國,有模有樣的。公孫淵看不清天下大勢,在他祖父公孫度未起兵爭霸時,遼東便已經沒有機會了。現在北方的曹魏天下九州得其六,兵強馬壯,糧草充足,以遼東一隅怎麼可能打得過。
諸葛亮病逝蜀國退軍固守,魏國這才騰出手來,魏明帝曹叡遣司馬懿率軍四萬大軍討伐,燕軍大敗,公孫淵父子被殺。至此,四雄爭霸,正是變為三國演義。時運不濟,再如何都無用。公孫淵的起兵時機,真沒選好,不然不會這樣輕易大敗亡國身死。
若是公孫淵能早點起兵反魏,史書定會大加書寫,《三國演義》也將變為《四國演義》。